植绥螨生活类型与颚体形态及内禀增长率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28 20:04
在生物防治体系中,捕食螨生活类型的划分对其针对性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生活类型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故无法对新发现种类进行准确、快速的划分。捕食螨用口器(颚体)进行取食,且取食的结果体现在内禀增长率上。故本试验探究了植绥螨的颚体形态和内禀增长率两个因素与生活类型的关系,以给量化生活类型划分提供多角度参考。但是植绥螨的颚体一直没有较为系统的描述,同时缺乏必要的细节。故本文共进行了三部分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归纳总结了前人对植绥螨颚体的描述,首次阐明了智利小植绥螨口器的组成部分,即须肢、螯肢、口(舌、上唇、上唇突)、涎针和口下板(颚角和内磨叶);发现了涎针槽、定趾端部小孔结构,修正了前人对上唇、侧唇的描述;透射电镜观察颚体横切片发现食道由半封闭式的口前腔、全封闭式的口腔和Y字型咽腔三部分构成;通过对智利小植绥螨取食瞬间状态的固定和扫描电镜观察,推测并补充了前人关于植绥螨捕食叶螨的过程,即发现猎物后,捕食螨伸出螯肢抓住猎物的表皮并形成伤口;螯肢缩回与口下板端部平齐,涎针并入涎针槽;口下板刺入伤口吸取猎物体液。并提出智利小植绥螨的口器类型为拟刺吸式口器。第二部分利用扫描电镜拍摄、测量...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智利小植绥螨的颚体结构(SEM)
图 2.2 智利小植绥螨的颚体连续横切片(去掉螯肢)(A-C: 颚体横截面,靠前的位置,口前腔水平;D-G:距身体更近位面,咽腔水平Ch, 螯肢;Co, 颚角;fd, 定趾;Fo, 食物;im, 内磨叶;LS, 上叉Fig. 2.2 Continuous cross sections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gnathosA-C: Cross section of the gnathosoma anteriorly, at level of preoral ccavity. H-J: More proximal cross section of the gnathosoma, at level Ch, chelicerae ;Co, corniculi ; fd, fixed digit; Fo: food; im, interslp,supralabrum process; ss, salivary styli; Te, tectum; Tr, tritosternum
图 2.3 智利小植绥螨取食叶螨的过程A:螯肢伸出抓住猎物;B:螯肢缩回;C:口下板刺入猎物体表伤口;D:去除猎物后,正在取食状态的螯肢和口下板Predator: 捕食者;Prey: 猎物Fig. 2.3 Feeding process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on Tetranychus urticaeA: protracting chelicerae to grasp the prey. B: retracted chelicerae with the prey. C: the hypostome piercing into the wound. D: the cheliceraehypostome in feeding state, with prey miss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利小植绥螨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食的试验种群生命表[J]. 王银方,吐尔逊,何江,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03)
[2]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评价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控制能力[J]. 汪小东,袁秀萍,黄艳勤,张建华,赵伊英.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3)
[3]捕食螨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 徐学农,吕佳乐,王恩东. 中国植保导刊. 2013(10)
[4]斯氏小盲绥螨取食3种花粉和椭圆食粉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J]. 陈霞,张艳璇,季洁,林坚贞,孙莉. 植物保护. 2013(05)
[5]胡瓜新小绥螨和尼氏真绥螨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 郑苑,田明义.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1)
[6]温度对取食芦笋蓟马的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J]. 黄建华,秦文婧,罗任华,黄水金,秦厚国,付志飞.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3)
[7]智利小植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捕食效能[J]. 徐维红,刘佰明,谷希树,许静杨,白义川,胡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9)
[8]斯氏钝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J]. 陈霞,张艳璇,季洁,林坚贞. 福建农业学报. 2011(03)
[9]胡瓜钝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生物防治效果[J]. 张辉元,马明,董铁,刘小勇,张坤,王发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10]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评价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J]. 张金平,范青海,张帆. 环境昆虫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加州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初探[D]. 马鹤娟.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繁育和捕食能力研究[D]. 张贝.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鼎湖山新小绥螨实验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 蒋洪丽.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东方钝绥螨替代猎物的研究及防治烟粉虱的初步探索与应用[D]. 盛福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几种植绥螨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捕食作用的评价[D]. 韩玉花.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6]巴氏钝绥螨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D]. 李朋新.南昌大学 2008
[7]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 (Ehara et Lee)生物学及捕食作用的研究[D]. 秦素研.西南大学 2006
[8]胡瓜钝绥螨与两种热带果树重要害螨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D]. 李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54964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智利小植绥螨的颚体结构(SEM)
图 2.2 智利小植绥螨的颚体连续横切片(去掉螯肢)(A-C: 颚体横截面,靠前的位置,口前腔水平;D-G:距身体更近位面,咽腔水平Ch, 螯肢;Co, 颚角;fd, 定趾;Fo, 食物;im, 内磨叶;LS, 上叉Fig. 2.2 Continuous cross sections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gnathosA-C: Cross section of the gnathosoma anteriorly, at level of preoral ccavity. H-J: More proximal cross section of the gnathosoma, at level Ch, chelicerae ;Co, corniculi ; fd, fixed digit; Fo: food; im, interslp,supralabrum process; ss, salivary styli; Te, tectum; Tr, tritosternum
图 2.3 智利小植绥螨取食叶螨的过程A:螯肢伸出抓住猎物;B:螯肢缩回;C:口下板刺入猎物体表伤口;D:去除猎物后,正在取食状态的螯肢和口下板Predator: 捕食者;Prey: 猎物Fig. 2.3 Feeding process of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on Tetranychus urticaeA: protracting chelicerae to grasp the prey. B: retracted chelicerae with the prey. C: the hypostome piercing into the wound. D: the cheliceraehypostome in feeding state, with prey miss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利小植绥螨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食的试验种群生命表[J]. 王银方,吐尔逊,何江,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03)
[2]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评价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控制能力[J]. 汪小东,袁秀萍,黄艳勤,张建华,赵伊英.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3)
[3]捕食螨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 徐学农,吕佳乐,王恩东. 中国植保导刊. 2013(10)
[4]斯氏小盲绥螨取食3种花粉和椭圆食粉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J]. 陈霞,张艳璇,季洁,林坚贞,孙莉. 植物保护. 2013(05)
[5]胡瓜新小绥螨和尼氏真绥螨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 郑苑,田明义.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1)
[6]温度对取食芦笋蓟马的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J]. 黄建华,秦文婧,罗任华,黄水金,秦厚国,付志飞.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3)
[7]智利小植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捕食效能[J]. 徐维红,刘佰明,谷希树,许静杨,白义川,胡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9)
[8]斯氏钝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J]. 陈霞,张艳璇,季洁,林坚贞. 福建农业学报. 2011(03)
[9]胡瓜钝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生物防治效果[J]. 张辉元,马明,董铁,刘小勇,张坤,王发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10]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评价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J]. 张金平,范青海,张帆. 环境昆虫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加州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初探[D]. 马鹤娟.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繁育和捕食能力研究[D]. 张贝.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鼎湖山新小绥螨实验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 蒋洪丽.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东方钝绥螨替代猎物的研究及防治烟粉虱的初步探索与应用[D]. 盛福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几种植绥螨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捕食作用的评价[D]. 韩玉花.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6]巴氏钝绥螨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D]. 李朋新.南昌大学 2008
[7]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 (Ehara et Lee)生物学及捕食作用的研究[D]. 秦素研.西南大学 2006
[8]胡瓜钝绥螨与两种热带果树重要害螨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D]. 李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54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549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