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素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Ofh细胞和粉纹夜蛾Hi-5细胞的毒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08:13
  苦瓜素(momordicins)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是源自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茎叶提取物中的重要抗虫次生代谢物。苦瓜素I和苦瓜素II是苦瓜叶片提取物中含量较多的一类化合物,苦瓜苷B是从苦瓜茎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本文旨在细胞及蛋白组学水平上明确苦瓜素类化合物的抗虫作用机理,为筛选新型作用机制的生物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离体亚洲玉米螟Ostrinina 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Ofh)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卵巢细胞(Hi-5)为对象,在细胞水平系统地研究了苦瓜素I和苦瓜苷B对Ofh细胞的毒力,并研究了苦瓜素I对Hi-5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1.苦瓜素Ⅰ和II及苦瓜苷B对Ofh细胞毒理用CCK-8法比较了苦瓜素Ⅰ、苦瓜素Ⅱ、苦瓜苷B和印楝素A对Ofh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了苦瓜素Ⅰ及苦瓜苷B对Ofh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并用台盼蓝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其对Ofh细胞的致坏死作用。旨在确定苦瓜素Ⅰ和新化合物苦瓜苷B对Ofh细胞的毒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苦瓜素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Ofh细胞和粉纹夜蛾Hi-5细胞的毒理研究


Ofh细胞的标准曲线

生长曲线,生长曲线,细胞的,苦瓜素


3 结果与分析3.1 苦瓜素Ⅰ和Ⅱ及苦瓜苷 B 对 Ofh 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其机制研究3.1.1 亚洲玉米螟 Ofh 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标准曲线依据细胞各浓度所测得 OD 值绘制细胞浓度与 OD 值的标准曲线图(如图 2),标准曲线方程为 y=-0.0645+0.0849x。根据每天测定的各孔细胞的 OD 值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其对应的细胞数并绘制生长曲线图(如图 3)。

苦瓜素,苦瓜,印楝素,抑制作用


17很弱,但在浓度为40 μg/mL时则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浓度-时间效应的相关性较差(图4: B~D)。表3列出了供试4种化合物作用Ofh细胞12 h和36 h的增殖抑制作用的毒力回归方程,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12 h,4种化合物对Ofh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在24.783~34.948 μg/mL范围内,处理36 h,4种化合物对Ofh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其中,苦瓜苷B和苦瓜素Ⅰ对Ofh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7.566~8.514μg/mL;其次是印楝素A;苦瓜素Ⅱ的抑制作用最弱。根据36 h苦瓜苷B和苦瓜素Ⅰ对Ofh细胞的增殖抑制IC50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及对其幼虫体内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 曹溪,朱春亚,张茂新,凌冰.  昆虫学报. 2015(06)
[2]不同日龄和吊飞过程中桔小实蝇成虫飞行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J]. 袁瑞玲,王晓渭,杨珊,陈鹏.  昆虫学报. 2015(05)
[3]不同类型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活性及复配增效作用[J]. 王昱莎,邹啸文,梁立成,Abid Ali,黄秀枝,贤振华.  植物保护. 2015(02)
[4]甘蔗NADP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SoNADP-IDH)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谢晓娜,杨丽涛,王盛,张小秋,李杨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1)
[5]苦瓜叶萃取物对亚洲玉米螟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 朱春亚,刘欢,曹溪,张茂新,凌冰.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4)
[6]几种药物复配对白蚁的毒力和联合作用测定[J]. 林雁,何利文,杨静勤.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02)
[7]苦瓜叶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及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毒力[J]. 刘欢,朱春亚,张茂新,凌冰.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1)
[8]台盼蓝拒染法、MTT法、CCK-8法在研究As2O3细胞毒性作用中的意义[J]. 陈冲,焦宁,靖景艳,徐瑞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2)
[9]天然醌类和合成醌类物质对粉纹夜蛾的拒食与毒性作用[J]. 汪浩,赖多,徐汉虹.  世界农药. 2013(02)
[10]苦瓜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的抑制作用[J]. 骆颖,凌冰,谢杰锋,张茂新.  生态学报. 2012(13)

硕士论文
[1]苦瓜素Ⅰ和Ⅱ对亚洲玉米螟血浆蛋白表达的影响[D]. 方月.华南农业大学 2016
[2]植物源杀虫剂及其混配增效研究[D]. 王元兰.中南林学院 2004
[3]肌动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杆状病毒复制和运输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李小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63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363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