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8-26 14:54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孢菌属(Fusarium)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世界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淮河流域麦区,并有向北蔓延的趋势。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其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能产生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化学防治是历史最悠久的防治方法,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能更加环保地控制农业病害,全球研究者都在积极地探索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害,高效、经济、环保。生防菌的发现是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要进程,已经筛选出的小麦赤霉病生防菌有芽孢杆菌、放线菌、盾壳霉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禾谷镰孢菌拮抗菌及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种类、生防特点及其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并且集中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生物加工过程. 2021,19(04)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的在中国的发生面积(2000—2015)[16]

赤霉病,小麦,症状,图片


我国小麦赤霉病长年发生在气候温暖的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小麦产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赤霉病也在东北、西北等低温区出现,并且有逐年向北蔓延的势头[13-15]。图1统计了2000—2015年中国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2012年的发病面积甚至达到了927万公顷[16]。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达600万公顷。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见图2。在所有5种镰孢菌中,禾谷镰孢菌是我国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18-19]。禾谷镰孢菌是半知菌亚门真菌,又称禾谷镰刀菌,有性阶段为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禾谷镰孢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2种孢子(图3)。分生孢子呈镰孢形,有隔膜2~7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大型分生孢子,分隔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大小为(3~6) μm×(25~72) μm。小型分生孢子极少或没有,无厚膜孢子。子囊壳散生病部表面,卵形至圆锥状,紫黑或深蓝色,大小约为(100~250) μm×(150~300) μm; 子囊孢子由子囊中释放,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大小为(8~15) μm×(35~84) μm, 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呈纺锤形,两端钝圆,大小为(3~6) μm×(16~33) μm, 多为3个隔膜[20-22]。

镰孢,孢子,菌落,图片


在所有5种镰孢菌中,禾谷镰孢菌是我国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18-19]。禾谷镰孢菌是半知菌亚门真菌,又称禾谷镰刀菌,有性阶段为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禾谷镰孢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2种孢子(图3)。分生孢子呈镰孢形,有隔膜2~7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大型分生孢子,分隔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大小为(3~6) μm×(25~72) μm。小型分生孢子极少或没有,无厚膜孢子。子囊壳散生病部表面,卵形至圆锥状,紫黑或深蓝色,大小约为(100~250) μm×(150~300) μm; 子囊孢子由子囊中释放,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大小为(8~15) μm×(35~84) μm, 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呈纺锤形,两端钝圆,大小为(3~6) μm×(16~33) μm, 多为3个隔膜[20-22]。禾谷镰孢菌在侵染小麦穗部并生长的同时,产生两类主要的真菌毒素,即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包含A、B、C和D 4个类型,其中禾谷镰孢菌不产生C型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23]。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产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情况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农药相关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 董书衡,张心悦,魏兰馨,沈诩翔,周蓉,刘冉.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0(12)
[2]小麦赤霉病生防菌DZSG23的抗病机制[J]. 徐莉,陈小洁,曹静婷,刘楚楚,丁婷,江腾.  浙江农业学报. 2020(11)
[3]过表达TaJRL53基因提高了小麦赤霉病抗性[J]. 陈同睿,罗艳君,赵潘婷,贾海燕,马正强.  作物学报. 2021(01)
[4]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研究展望[J]. 刘国涛,贠超,周其军,杨春玲.  农业与技术. 2020(17)
[5]抑制小麦赤霉病生防芽胞杆菌的筛选与相关研究[J]. 江天知,韩汝清,周明,周晨,孙学花,张桂敏.  生物资源. 2020(04)
[6]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与敏感性测定[J]. 王建秀,孙慧琳,赵彦翔,黄金光.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7]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牛皓,姜玉梅,牛吉山.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03)
[8]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陈文华,殷宪超,武德亮,徐剑宏,赵凤春,杨正友,史建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4)
[9]植物内生放线菌研究进展[J]. 严佳成,李艳如,陈让让,吴洁,蒋继宏.  生物资源. 2020(01)
[10]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康国强.  河南农业. 2020(04)

博士论文
[1]防治脱氧雪腐镰刀烯醇毒素污染的脂肽类抗菌物质的研究[D]. 史翠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Paenibacillus polymyxa JSa-9抗菌物质的结构鉴定及小麦生防应用研究[D]. 邓阳.南京农业大学 2012
[3]黄瓜枯萎病高效拮抗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生防机制研究[D]. 李晶.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杀菌剂与麦穗内生真菌对赤霉病菌的联合抑制作用研究[D]. 平忠良.河南科技大学 2019
[2]江苏黄海农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治研究[D]. 庞浩.扬州大学 2018
[3]高效防治西瓜枯萎病生防菌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米丹丹.南京农业大学 2018
[4]禾谷镰刀菌Fg1产玉米赤霉烯酮条件及酿酒酵母Y-912对其控制的研究[D]. 程洋洋.江苏大学 2017
[5]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抗菌脂肽bacillomycinD对禾谷镰孢菌拮抗机制的研究[D]. 杨洋.南京农业大学 2017
[6]赤霉病菌拮抗菌分离、拮抗物质鉴定及生防应用[D]. 寇程坤.南京农业大学 2017
[7]产酶溶杆菌抗菌活性物质HSAF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作用机制的初探[D]. 程超.南京农业大学 2016
[8]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对氰烯菌酯抗性水平调控机制的研究[D]. 刘秀梅.南京农业大学 2016
[9]小麦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研究[D]. 高启迅.浙江大学 2016
[10]生防毛壳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 赵连仲.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4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364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