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种松树蜂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监测与营林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09:35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属膜翅目Hymenoptera树蜂科Siricidae树蜂属Sirex。20世纪初到现在,松树蜂已入侵了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十几个国家,是国际上危险性很高的外来入侵生物。2013年,采集于我国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店林场的树蜂标本经鉴定是松树蜂,被认为是国内首次发现该林业外来入侵生物;2014年,国家林业局把松树蜂增列为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由于是我国新发现的外来入侵生物,国内松树蜂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很少,不利于松树蜂防治工作的开展。为了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减少其导致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本文以我国(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发生的松树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寄主精细解析和空间格局调查等方法,对松树蜂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开展了诱饵木监测、诱饵木萜烯类挥发物筛选、拔点除源营林防控措施等工作,对松树蜂的监测与营林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松树蜂成虫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可进行分类鉴定,而卵、幼虫和蛹很难利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松树蜂雌成虫形态鉴定特征为:各足红褐色,仅末...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SCI-EXPANDED数据库的松树蜂文献关键词关系图
引言9鉴别、寄主特性、空间格局、产卵行为、蛀道特征和世代发育等。监测与营林控制技术方面主要研究内容有:诱饵木监测技术、诱饵木挥发物的提取与分析、诱饵木挥发物对松树蜂的诱捕效果、拔点除源营林措施对松树蜂的控制效果等。1.5.2技术路线根据研究思路绘制研究技术路线(图1.2)。图1.2研究技术路线图Figure1.2Studymethodsandtechniqueroadmap
前,砍伐有树蜂幼虫危害的寄主樟子松,将砍伐的寄主木段保存在室内,待羽化后获得树蜂成虫。2.1.3形态特征观察通过砍伐和木段解析的方式处理被害樟子松,采集松树蜂和新渡户树蜂的雌成虫、雄成虫和幼虫各30头,制作不同虫态及不同虫体部位的标本。然后,用LeicaDM500显微镜、CanonEOS600D数码相机和AXIOZoomV16体式光学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对比重要的树蜂形态特征。2.2结果与分析2.2.1松树蜂的形态特征根据观察和对比,未发现这三个林场分布的松树蜂存在形态和颜色上的变异,三个林场发生的松树蜂雌成虫仅有一种色型(图2.1),即雌成虫腿节为浅红褐色,翅透明,这与国外大部分入侵地的松树蜂色型一致。图2.1松树蜂形态图a,松树蜂雄性成虫背面观;b,松树蜂雄性成虫侧面观;c,松树蜂雌性成虫背面观;d,松树蜂雌性成虫侧面观;e,雌虫腹部和产卵器;f,产卵器中部的刻点;g,雌虫后足第二跗节垫是第二跗节长度的0.3-0.4倍;h,松树蜂老熟幼虫;i,尾针放大图;j,松树蜂的卵(图a,b,c,d,e为任利利拍摄)Figure2.1MorphologyofSirexnoctilioa,ThemaleSirexnoctilioindorsalview;b,ThemaleSirexnoctilioinlateralview;c,ThefemaleSirexnoctilioindorsalview;d,ThefemaleSirexnoctilioinlateralview;e,Theabdomenandovipositoroffemale;f,Ovipositorpits;g,Tarsalpadis0.3-0.4timesaslongasventrallengthoftarsomere;h,MaturelarvaofSirexnoctilio;i,Enlargeddrawingofsclerotizedspine;J,AneggofSirexnoctilio.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温度适应性对松树蜂潜在分布区的影响[J]. 李呈澄,王立祥,任利利,李化东,骆有庆.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05)
[2]松树蜂在宁夏发生危害风险分析[J]. 朱亚超. 花卉. 2018(24)
[3]甘肃哈思山天然油松林新渡户树蜂生物学研究[J]. 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石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4)
[4]松树蜂交配行为及雄虫体表浸提物的电生理和嗅觉行为活性[J]. 保敏,任利利,刘晓博,刘瑞,敖特根,白守宁,陆鹏飞.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2)
[5]日龄、性别及线虫侵染对松树蜂飞行能力的影响[J]. 刘晓博,郑子金,周丰,任利利,骆有庆.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06)
[6]两种共同危害樟子松的树蜂的种群分布格局及生态位对比[J]. 王明,保敏,敖特根,任利利,骆有庆.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06)
[7]基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机制的营林方案[J]. 宋立宁,朱教君,郑晓. 生态学杂志. 2017(11)
[8]松树蜂入侵樟子松的内栖真菌区系[J]. 王立祥,任利利,游崇娟,周丰,石娟,骆有庆. 菌物学报. 2017(04)
[9]松树蜂与其共生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J]. 李大鹏,石娟,骆有庆. 昆虫学报. 2015(09)
[10]松树蜂在吉林省为害的风险分析[J]. 洪泽源,邹晓威,王红. 吉林林业科技. 2014(02)
博士论文
[1]寄主树种内生真菌对入侵种松树蜂的影响[D]. 王立祥.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松树蜂与其共生菌的温度胁迫耐受性[D]. 李呈澄.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中国树蜂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膜翅目:树蜂科)[D]. 卢钟宝.北京林业大学 2018
[3]松树蜂天敌资源及其优势寄生蜂生物学研究[D]. 王浩.北京林业大学 2017
[4]云杉树蜂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及其贸易对策的经济影响评估[D]. 戴秋莎.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7524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SCI-EXPANDED数据库的松树蜂文献关键词关系图
引言9鉴别、寄主特性、空间格局、产卵行为、蛀道特征和世代发育等。监测与营林控制技术方面主要研究内容有:诱饵木监测技术、诱饵木挥发物的提取与分析、诱饵木挥发物对松树蜂的诱捕效果、拔点除源营林措施对松树蜂的控制效果等。1.5.2技术路线根据研究思路绘制研究技术路线(图1.2)。图1.2研究技术路线图Figure1.2Studymethodsandtechniqueroadmap
前,砍伐有树蜂幼虫危害的寄主樟子松,将砍伐的寄主木段保存在室内,待羽化后获得树蜂成虫。2.1.3形态特征观察通过砍伐和木段解析的方式处理被害樟子松,采集松树蜂和新渡户树蜂的雌成虫、雄成虫和幼虫各30头,制作不同虫态及不同虫体部位的标本。然后,用LeicaDM500显微镜、CanonEOS600D数码相机和AXIOZoomV16体式光学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对比重要的树蜂形态特征。2.2结果与分析2.2.1松树蜂的形态特征根据观察和对比,未发现这三个林场分布的松树蜂存在形态和颜色上的变异,三个林场发生的松树蜂雌成虫仅有一种色型(图2.1),即雌成虫腿节为浅红褐色,翅透明,这与国外大部分入侵地的松树蜂色型一致。图2.1松树蜂形态图a,松树蜂雄性成虫背面观;b,松树蜂雄性成虫侧面观;c,松树蜂雌性成虫背面观;d,松树蜂雌性成虫侧面观;e,雌虫腹部和产卵器;f,产卵器中部的刻点;g,雌虫后足第二跗节垫是第二跗节长度的0.3-0.4倍;h,松树蜂老熟幼虫;i,尾针放大图;j,松树蜂的卵(图a,b,c,d,e为任利利拍摄)Figure2.1MorphologyofSirexnoctilioa,ThemaleSirexnoctilioindorsalview;b,ThemaleSirexnoctilioinlateralview;c,ThefemaleSirexnoctilioindorsalview;d,ThefemaleSirexnoctilioinlateralview;e,Theabdomenandovipositoroffemale;f,Ovipositorpits;g,Tarsalpadis0.3-0.4timesaslongasventrallengthoftarsomere;h,MaturelarvaofSirexnoctilio;i,Enlargeddrawingofsclerotizedspine;J,AneggofSirexnoctilio.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温度适应性对松树蜂潜在分布区的影响[J]. 李呈澄,王立祥,任利利,李化东,骆有庆.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05)
[2]松树蜂在宁夏发生危害风险分析[J]. 朱亚超. 花卉. 2018(24)
[3]甘肃哈思山天然油松林新渡户树蜂生物学研究[J]. 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石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4)
[4]松树蜂交配行为及雄虫体表浸提物的电生理和嗅觉行为活性[J]. 保敏,任利利,刘晓博,刘瑞,敖特根,白守宁,陆鹏飞.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2)
[5]日龄、性别及线虫侵染对松树蜂飞行能力的影响[J]. 刘晓博,郑子金,周丰,任利利,骆有庆.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06)
[6]两种共同危害樟子松的树蜂的种群分布格局及生态位对比[J]. 王明,保敏,敖特根,任利利,骆有庆.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06)
[7]基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机制的营林方案[J]. 宋立宁,朱教君,郑晓. 生态学杂志. 2017(11)
[8]松树蜂入侵樟子松的内栖真菌区系[J]. 王立祥,任利利,游崇娟,周丰,石娟,骆有庆. 菌物学报. 2017(04)
[9]松树蜂与其共生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J]. 李大鹏,石娟,骆有庆. 昆虫学报. 2015(09)
[10]松树蜂在吉林省为害的风险分析[J]. 洪泽源,邹晓威,王红. 吉林林业科技. 2014(02)
博士论文
[1]寄主树种内生真菌对入侵种松树蜂的影响[D]. 王立祥.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松树蜂与其共生菌的温度胁迫耐受性[D]. 李呈澄.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中国树蜂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膜翅目:树蜂科)[D]. 卢钟宝.北京林业大学 2018
[3]松树蜂天敌资源及其优势寄生蜂生物学研究[D]. 王浩.北京林业大学 2017
[4]云杉树蜂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及其贸易对策的经济影响评估[D]. 戴秋莎.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7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075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