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生物碱提取与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21:44
  化学农药以其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化学农药本身的缺陷及许多大面积过量使用导致对人、畜中毒伤害。害虫产生抗药性及害虫再猖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因此植物源和微生物农药以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在环境中自然降解,对环境基本无污染、对人、畜低毒或无毒、对病虫草害抗性发展不易或缓慢、资源丰富,容易获得、标本兼治等优点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白屈菜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别名土黄连、断肠草、雄黄草等。白屈菜资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白屈菜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抗菌、杀虫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生物碱对有害昆虫具有影响神经系统、抑制取食、影响存活及后代的发育、影响害虫产卵、有些生物碱能贮存在有害昆虫体壁中,影响体壁的正常功能、抑制线粒体氧化酶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法建立快速、高效提取白屈菜生物碱的方法,通过对所提取的白屈菜生物碱原液稀释10倍、50倍、100倍3个浓度梯度对二化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5种水稻害虫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通过拒食实验研究可以看出,高浓度的白屈菜生物碱拒食率要...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白屈菜生物碱提取与应用的研究


图3-2?X-5大孔树脂对白屈菜生物碱等温吸附和解析曲线??-veof?X-5?resinfor?alkaloid?from?C.?maus??

生物碱,回收率,纯度,白屈菜


Fig.3-5?Effect?of?sample?solution?pH?on?purity?and?recovery?rate?of?alkaloid?from?C.?maju??3.3.4.4洗脱液洗脱速度??洗脱液洗脱流速对白屈菜生物碱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如图3-6所示,由图可知,洗??脱液流速为5Bv/h时,白屈菜生物碱的纯度和回收率均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流速的增??力口,生物碱回收率显著下降,可能是因为流速过快时,生物碱不能与洗脱剂充分作用,??解析程度不够的原因,因此,最佳洗脱液流速为5Bv/h。??75??7〇?.???—生物職储??暴??—二:■^?j?_?生物碱回收率??I65?_??宏60??m??蓉??iH??55?.??50??1?1?1?1?1?1??1?3?5?7?9?11??_液洗脱速度/Bv/h??图3-6洗脱流速对白屈菜生物碱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Fig.3-6?Effect?of?eluting?speed?on?purity?and?recovery?rate?of?alkaloid?from?C.?maju??3.3.4.5洗脱液乙醇浓度??乙醇浓度对纯化的影响如图3-7所示,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白屈菜生物碱的纯度??和回收率增加,当乙醇浓度达到50%时,白屈菜生物碱纯度和回收率达到最大值,之后??纯度呈线性下降,回收率也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乙醇比水极性更弱,所以高浓度的??乙醇能溶解出更多的弱极性物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声波辅助提取橘皮精油的工艺优化[J]. 王琪,刘琨毅,刘跃红,辜义洪,梁宗余.  南方农业. 2016(03)
[2]仿刺参酶解提取物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袁文鹏,张绵松,胡炜,贾爱荣,夏雪奎,刘昌衡,乔若瑾.  现代食品科技. 2015(11)
[3]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J]. 高屹.  黑龙江科学. 2014(02)
[4]苍耳不同分离物对害虫的拒食和忌避活性[J]. 周琼,魏美才,刘炳荣,晏毓晨,王问学.  植物保护. 2007(06)
[5]44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和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筛选[J]. 杨秀伟,冉福香,王瑞卿,吴军,彭俊,裴惠平,孙士勇.  中国现代中药. 2007(01)
[6]白屈菜红碱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J]. 宗永立,刘艳平.  中草药. 2006(07)
[7]白屈菜提取物抑制变形链球菌的实验研究[J]. 程睿波,陈旭,刘淑杰,张晓芳,张光和.  上海口腔医学. 2006(03)
[8]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 王艳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2)
[9]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豚鼠的平喘作用[J]. 刘翠哲,佟继铭,张丽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01)
[10]生物碱[J]. 初敬华.  生物学教学. 2006(01)

博士论文
[1]逆流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草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 李赛男.东北师范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白屈菜活性物质提取工艺及杀虫活性的研究[D]. 张宏浩.东北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27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27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c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