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监测(2015-2016)及禾谷多黏菌室内砂培体系的初步建立
发布时间:2021-10-14 13:54
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 L.)是禾本科植物根部专性寄生生物,可传播数十种麦类作物病毒。在中国冬麦区,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病毒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小麦黄花叶病爆发年份对病区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明确小麦黄花叶病在我国的分布和变化,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和依据。2015-2016年小麦返青拔节期间,通过团队在病区的调查采样及邮寄收集,本研究利用室内建立的病毒检测体系对我国冬麦区7个省市200多份小麦黄花叶疑似病样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WYMV的分布和往年类似,但在驻马店、临沂等新病区发病呈加重趋势。而CWMV除老病区山东荣成、烟台外,在山东临沂、泰安首次发现CWMV,且和WYMV形成复合侵染,表明CWMV在山东有扩散趋势。由于目前对CWMV及复合侵染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较少,因此需要加快对CWMV及复合侵染的小麦抗性种质资源筛选。在小麦黄花叶病发生严重的病圃筛选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土传病毒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对小麦抗性...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禾谷多黏菌的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Polymyxa?graminis??1992年陈剑平等人观察并研究了禾谷多黏菌原生质团、游动孢子和休眠孢子堆??
??图1.1禾谷多黏菌的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Polymyxa?graminis??1992年陈剑平等人观察并研究了禾谷多黏菌原生质团、游动孢子和休眠孢子堆??等发育阶段超微结构(图1.2A,B)。发现其游动孢子具有2条鞭毛,鞭毛具有“9?+??2”结构,处于侵染状态的游动孢子产生管腔和棘杆,棘杆穿透寄主细胞壁,游动孢??子的原生质进入到细胞内,单个原质团经分裂形成多核原质团,进而发育成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中形成许多次生游动孢子,或形成一个休眠孢子堆,一个休眠孢子堆??由几十至上百个休眠孢子组成[8_||]。??图1.2A游动孢子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B休眠孢子堆扫描电子显微镋照片??2??
点??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具有极强的抗逆性,病毒在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堆中可??保持数十年的侵染能力[13],因此只要病毒侵染病田后便难以根除。当前小麦联合收??割机高茬收割、秸秆还田等一系列麦类收割方法,使得禾谷多黏菌遗留,特别是较低??的地势,造成病毒进一步蔓延和传播[46]。同时感病小麦品种在病区大面积种植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并提高带毒禾谷多黏菌的数量,为病害的发生与加重提供良好的寄主??条件,致使病害的进一步传播与蔓延[47]。另外小麦播种后,田间病土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年后返青拔节的温度等环境因素也和病害发生密切相关。秋冬季湿度较高的病??土,将会使休眠孢子更快的完成侵染循环,另外春季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和??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张俊丽,吴剑南. 河南农业. 2016(22)
[2]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检测应用[J]. 刘欢,李娜,周雪平,任春梅,程兆榜,吴建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6)
[3]3种麦类土传花叶病毒的多抗制备及检测应用[J]. 任春梅,程兆榜,朱慧,邰丽娟,陆凤霞,鲍传华,范永坚,周益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1)
[4]山东省小麦黄花叶病的突发与防控措施[J]. 赵玖华,徐德坤,尚佑芬,刘永超,辛相启,齐军山,王升吉. 山东农业科学. 2012(10)
[5]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及变化动态[J]. 孙炳剑,羊健,孙丽英,程兆榜,谢礼,姜鸿明,郑建强,赵倩,谢联辉,陈剑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6]PCR相关技术在植物病毒检疫检测中的应用[J]. 顾青雷,刘昊,张绍红. 生物技术通报. 2011(03)
[7]小麦黄花叶病毒P1蛋白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及其检测[J]. 向荣,孙丽英,孙炳剑,陈剑平. 浙江农业学报. 2011(02)
[8]小麦3种病毒病BSMV、BYDV-PAV、WYMV及WBD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同步检测[J]. 岳红妮,吴云锋,李毅然,魏婷,侯伟,武科科.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9)
[9]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韩盛,向本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10]中国禾谷多黏菌传麦类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剑平. 自然科学进展. 2005(05)
博士论文
[1]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变异及小麦品种的抗性分析[D]. 孙炳剑.福建农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D]. 黎菊.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小麦黄花叶病毒编码VPg蛋白结构及其亚细胞定位分析[D]. 边靓.浙江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6290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禾谷多黏菌的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Polymyxa?graminis??1992年陈剑平等人观察并研究了禾谷多黏菌原生质团、游动孢子和休眠孢子堆??
??图1.1禾谷多黏菌的生活史??Fig.?1.1?Life?cycle?of?Polymyxa?graminis??1992年陈剑平等人观察并研究了禾谷多黏菌原生质团、游动孢子和休眠孢子堆??等发育阶段超微结构(图1.2A,B)。发现其游动孢子具有2条鞭毛,鞭毛具有“9?+??2”结构,处于侵染状态的游动孢子产生管腔和棘杆,棘杆穿透寄主细胞壁,游动孢??子的原生质进入到细胞内,单个原质团经分裂形成多核原质团,进而发育成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中形成许多次生游动孢子,或形成一个休眠孢子堆,一个休眠孢子堆??由几十至上百个休眠孢子组成[8_||]。??图1.2A游动孢子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B休眠孢子堆扫描电子显微镋照片??2??
点??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具有极强的抗逆性,病毒在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堆中可??保持数十年的侵染能力[13],因此只要病毒侵染病田后便难以根除。当前小麦联合收??割机高茬收割、秸秆还田等一系列麦类收割方法,使得禾谷多黏菌遗留,特别是较低??的地势,造成病毒进一步蔓延和传播[46]。同时感病小麦品种在病区大面积种植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并提高带毒禾谷多黏菌的数量,为病害的发生与加重提供良好的寄主??条件,致使病害的进一步传播与蔓延[47]。另外小麦播种后,田间病土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年后返青拔节的温度等环境因素也和病害发生密切相关。秋冬季湿度较高的病??土,将会使休眠孢子更快的完成侵染循环,另外春季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和??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张俊丽,吴剑南. 河南农业. 2016(22)
[2]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检测应用[J]. 刘欢,李娜,周雪平,任春梅,程兆榜,吴建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6)
[3]3种麦类土传花叶病毒的多抗制备及检测应用[J]. 任春梅,程兆榜,朱慧,邰丽娟,陆凤霞,鲍传华,范永坚,周益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1)
[4]山东省小麦黄花叶病的突发与防控措施[J]. 赵玖华,徐德坤,尚佑芬,刘永超,辛相启,齐军山,王升吉. 山东农业科学. 2012(10)
[5]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及变化动态[J]. 孙炳剑,羊健,孙丽英,程兆榜,谢礼,姜鸿明,郑建强,赵倩,谢联辉,陈剑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6]PCR相关技术在植物病毒检疫检测中的应用[J]. 顾青雷,刘昊,张绍红. 生物技术通报. 2011(03)
[7]小麦黄花叶病毒P1蛋白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及其检测[J]. 向荣,孙丽英,孙炳剑,陈剑平. 浙江农业学报. 2011(02)
[8]小麦3种病毒病BSMV、BYDV-PAV、WYMV及WBD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同步检测[J]. 岳红妮,吴云锋,李毅然,魏婷,侯伟,武科科.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9)
[9]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韩盛,向本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10]中国禾谷多黏菌传麦类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剑平. 自然科学进展. 2005(05)
博士论文
[1]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变异及小麦品种的抗性分析[D]. 孙炳剑.福建农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D]. 黎菊.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小麦黄花叶病毒编码VPg蛋白结构及其亚细胞定位分析[D]. 边靓.浙江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6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362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