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巨须螨科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08:45
巨须螨科(前气门亚目:吸螨总科)是潜在的生防天敌类群,其分类研究十分活跃,但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伊朗、巴西、巴基斯坦、希腊、泰国、波兰、菲律宾、南非、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世界已知6亚科、27属、400多种。我国关于巨须螨科的研究相对滞后,且地区间不平衡,迄本研究前,仅报道过福建、贵州、四川、重庆、辽宁、台湾、江苏、安徽、上海、北京、河北、江西的巨须螨,在武陵山区域则仅自重庆、贵州有过报道。此前中国已知16属、49种。本论文对武陵山区巨须螨科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文中概述了巨须螨科国内外分类研究进展、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共记述武陵山区巨须螨科5亚科10属26种,其中有4个新种、19个中国新纪录种、3个武陵山区新纪录、首次记述雄螨2个种;论文阐述了各属研究状况、属、种鉴别特征,编制了武陵山区巨须螨科分种检索表,绘制了113幅图;初步分析了武陵山区巨须螨科在世界及中国的区系特点。新分类单元及新纪录单元如下:新种4个:佛顶山副邦佐螨Parabonzia fodingshanensis sp.nov.;小溪刺瘤螨Armascirus xiaoxii sp.nov.;近马洛克新...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张氏副邦佐螨(雌),A须肢,B螯肢,C下颚体FIGURE1.P.zhangiLin&Zhang,2002.Female.A.palp,B.chelicera,C.subcapitulum背部:前足体板近似梯形,骨化,具粒状突起;具2对感觉毛,at277–92、pt75–84,at与pt基部盅状
20图 2 张氏副邦佐螨(雌),背部FIGURE 2. P. zhangi Lin & Zhang, 2002. Female. Dorsal idiosoma.腹部:基节 I、II 和基节 III、IV 分别愈合,各基节板骨化且有点状突起,基节板 I–II基节板 III–IV 的宽度约等。基节板毛序为:6-7-7-7 sts;基节板 III–IV 之间有 5 对单毛。殖板骨化,有点状突起,着生 8–9 根毛;有 2 对生殖吸盘,前面一对大于后面一对;3 对
21图 3 张氏副邦佐螨(雌),腹部FIGURE 3. P. zhangi Lin & Zhang, 2002. Female. Ventral idiosoma.足:足 I–IV 的长度分别为:146–169,145–159,159–185,186–203。足 I–IV 除基节外,各节的长宽比分别为:足 I 转节(9–17): (25–28),基股节(22–39):24–26),端股节(13–18): (23–27),膝节(17–21): (20–24),胫节(21–25): (18–21),跗节(52–59):17–19)。足 II 转节(10–18): (24–29),基股节(22–30): (22–23),端股节(15–18): (21–23),膝节19–20): (19–22),胫节(20–24): (17–20),跗节(49–52): (15–16)。足 III 转节(13–25): (25–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巨须螨科中国二新纪录(蜱螨亚纲:吸螨总科)[J]. 林坚贞,张艳璇,康玉妹,季洁. 武夷科学. 2003(00)
[2]福建省巨须螨名录(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林坚贞,张艳璇,季洁,康玉妹. 武夷科学. 2003(00)
[3]麦格氏巨须螨——中国新记录种[J]. 贝纳新,石承民,殷绥公. 昆虫分类学报. 2003(01)
[4]中国登巨须螨属新纪录种新组合(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林坚贞. 武夷科学. 2001(00)
[5]福建帮佐螨亚科三新种(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林坚贞,张艳璇. 武夷科学. 1998(00)
[6]巨须螨科亚科和属的增订(蜱螨亚纲:真螨目)[J]. 卜根生,李隆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02)
[7]四川省食品螨类名录[J]. 李隆术,轩静渊,范青海.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01)
[8]普劳螨属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卜根生,李隆术. 动物分类学报. 1991(01)
[9]关于Lapicunaxa属分类地位的商榷——蜱螨亚纲、真螨目、巨须螨科[J]. 卜根生,李隆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8(03)
[10]四川地区巨须螨名录(一)(真螨目:巨须螨科)[J]. 卜根生,李隆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7(04)
本文编号:3500561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张氏副邦佐螨(雌),A须肢,B螯肢,C下颚体FIGURE1.P.zhangiLin&Zhang,2002.Female.A.palp,B.chelicera,C.subcapitulum背部:前足体板近似梯形,骨化,具粒状突起;具2对感觉毛,at277–92、pt75–84,at与pt基部盅状
20图 2 张氏副邦佐螨(雌),背部FIGURE 2. P. zhangi Lin & Zhang, 2002. Female. Dorsal idiosoma.腹部:基节 I、II 和基节 III、IV 分别愈合,各基节板骨化且有点状突起,基节板 I–II基节板 III–IV 的宽度约等。基节板毛序为:6-7-7-7 sts;基节板 III–IV 之间有 5 对单毛。殖板骨化,有点状突起,着生 8–9 根毛;有 2 对生殖吸盘,前面一对大于后面一对;3 对
21图 3 张氏副邦佐螨(雌),腹部FIGURE 3. P. zhangi Lin & Zhang, 2002. Female. Ventral idiosoma.足:足 I–IV 的长度分别为:146–169,145–159,159–185,186–203。足 I–IV 除基节外,各节的长宽比分别为:足 I 转节(9–17): (25–28),基股节(22–39):24–26),端股节(13–18): (23–27),膝节(17–21): (20–24),胫节(21–25): (18–21),跗节(52–59):17–19)。足 II 转节(10–18): (24–29),基股节(22–30): (22–23),端股节(15–18): (21–23),膝节19–20): (19–22),胫节(20–24): (17–20),跗节(49–52): (15–16)。足 III 转节(13–25): (25–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巨须螨科中国二新纪录(蜱螨亚纲:吸螨总科)[J]. 林坚贞,张艳璇,康玉妹,季洁. 武夷科学. 2003(00)
[2]福建省巨须螨名录(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林坚贞,张艳璇,季洁,康玉妹. 武夷科学. 2003(00)
[3]麦格氏巨须螨——中国新记录种[J]. 贝纳新,石承民,殷绥公. 昆虫分类学报. 2003(01)
[4]中国登巨须螨属新纪录种新组合(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林坚贞. 武夷科学. 2001(00)
[5]福建帮佐螨亚科三新种(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林坚贞,张艳璇. 武夷科学. 1998(00)
[6]巨须螨科亚科和属的增订(蜱螨亚纲:真螨目)[J]. 卜根生,李隆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02)
[7]四川省食品螨类名录[J]. 李隆术,轩静渊,范青海.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01)
[8]普劳螨属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巨须螨科)[J]. 卜根生,李隆术. 动物分类学报. 1991(01)
[9]关于Lapicunaxa属分类地位的商榷——蜱螨亚纲、真螨目、巨须螨科[J]. 卜根生,李隆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8(03)
[10]四川地区巨须螨名录(一)(真螨目:巨须螨科)[J]. 卜根生,李隆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7(04)
本文编号:3500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005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