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菌体细胞重组的确立与有性重组群体的创建、毒性分析和初步分子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7 19:37
  条锈菌致病性的变异(新小种的产生)及传播是导致小麦品种抗锈性失效的主要因素。体细胞重组和有性重组被认为是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重要原因,但是鲜有实验证据支持这一假说,因此在可控试验条件下,获取体细胞重组和有性重组菌系并对其进行准确可靠的毒性及分子标记分析,有利于揭示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机制,可为新致病力小种的预测及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布局提供理论指导。体细胞重组方面:本试验利用一套新的18个含Yr单基因的抗条锈病小麦材料作为鉴别寄主并运用大量共显性的微卫星(SSR)和基于分泌蛋白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P-SNP)分子标记对可能的体细胞重组菌系进行分析,获得了如下结果:1.根据亲本和其子代菌系在18个含Yr单基因的小麦材料上的毒性测定结果以及其在141个分子标记(51 SSR和90 SP-SNP)中的结果,我们认为,在9个组合的共68个子代菌系中,67个菌株为双亲的体细胞重组菌系。2.在毒性测试中,我们观察到子代菌株的毒性表型为两亲本菌株毒性表型的重组。这种重组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子代菌株失去两亲本菌株对某一鉴别寄主的毒性或部分毒性;二是,在两亲本菌株均表现为无毒的某一鉴别寄主上,子代菌株...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小麦条锈菌体细胞重组的确立与有性重组群体的创建、毒性分析和初步分子分析


图1.1条锈菌有性生殖中细胞核的状态和变化

反应原理,合成带,引物,病原微生物


primer)、反向引物(Reverse?primer)及焚光引物(M13-tailed?primer)。当石开??究中需要增加额外的SSR位点时,则只需要合成带尾巴序列的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而荧光引物则不需重新合成,其反应原理见图1.2。扩增后的产物常通过测??序仪进行自动化读取。此方法现已在较多植物及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型鉴定中得到运用(李会勇等,2005;刘志斋等,2007;?Liu?etal.?2007;?GAOetal.??15??

过程图,染色体交换,子代,基因型


交换的发生。例如,SSR引物SUNIPstll-21、SUNIPst-15-30和PSP62同位于??supercontig?15上,SNP引物SNP-53、SNP-64、SNP-413、SNP-422同位于supercontig??11上。在图2.6中我们示例了一个染色体交换发生的可能过程。在SNP引物??SNP-53、SNP-64、SNP-413、SNP-422上,亲本菌株C的基因型分别为(CG)??(CC)?(AG)?(AA),亲本菌株F的基因型分别为(CG)?(CT)?(AA)?(GG)??□,而其子代菌株CF2基因型分别为(CG)?(CC)?(AG)?(GG),虽然该过??程的发生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包括双交换等,但是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两亲本菌株??在引物SNP-413及SNP-422所在的supercontig?11上发生了单次交换,因为根据序??列信息这两个位点之间的距离很短,双交换的可能性很低。??2.2.2.3?R菌株的分子结构分析??在表2.4中,我们不仅列出了每一个子代菌株的分子表型与其亲本菌株一致??或不同的位点数目及比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条形柄锈菌小麦转化型夏孢子表面微观结构观测方法的建立[J]. 裴国亮,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6(10)
[2]温室条件下条形柄锈菌体细胞重组的分子确证[J]. 程晶晶,康振生,黄丽丽,王美南,万安民,程蓬.  菌物学报. 2015(06)
[3]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研究进展[J]. 康振生,王晓杰,赵杰,汤春蕾,黄丽丽.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4]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研究进展[J]. 胡小平,王保通,康振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5)
[5]The Hot Spots in Cereal Rusts and Powdery Mildew Research[J]. CHEN Wan-quan,DUAN Xia-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02)
[6]小麦条锈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毒性研究[J]. 邝文静,张贵胜,章振羽,姬红丽,沈丽,倪建英,王宗华,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6)
[7]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J]. 陈万权,康振生,马占鸿,徐世昌,金社林,姜玉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13(20)
[8]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 陈万权.  植物保护. 2013(05)
[9]小麦条锈菌冬孢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J]. 姚娟妮,张宏昌,赵杰,韩青梅,成玉林,黄丽丽,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2(04)
[10]感染我国重要小麦抗源材料贵农22的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及致病性初步分析[J]. 贾秋珍,黄瑾,曹世勤,张勃,王晓明,金社林.  甘肃农业科技. 2012(01)

博士论文
[1]禾本科杂草与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与病原菌毒性变异中的作用研究[D]. 王志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 李明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3]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 陈长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自然条件下小檗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D]. 吕彦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小麦条锈菌产生冬孢子的诱导因子研究[D]. 郑作良.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3]小麦条锈菌异核现象研究及SSR分子标记建立[D]. 裴静宇.吉林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2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22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2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