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饵剂对南亚实蝇和瓜实蝇的引诱效果及其优化

发布时间:2022-01-14 06:21
  本研究以蛋白饵剂中对南亚实蝇和瓜实蝇有强烈触角电位反应的7种挥发性成分(乙酸辛酯、乙酸苯乙酯、辛酸乙酯、苯乙腈、苯乙醇、3-甲基-1-丁醇和苯甲醛)为添加剂,通过不同浓度、不同组合分别添加至蛋白饵剂中,从而达到优化蛋白饵剂对上述两种实蝇引诱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蛋白饵剂对不同发育期南亚实蝇和瓜实蝇的室内室外引诱效果,蛋白饵剂原液为对照,具体结果如下:(1)蛋白饵剂中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不同发育期南亚实蝇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添加苯甲醛(20%,v/v)、3-甲基-1-丁醇(20%,v/v)和3-甲基-1-丁醇(20%,v/v)分别对性未成熟期、性成熟期、产卵高峰期的南亚实蝇引诱效果最佳,引诱率分别为70.6%、56.8%、66.0%,较对照分别提高 18.2%、16.6%、21.0%。其中,雌虫引诱率分别为60.8%、54.8%、62.8%,较对照分别提高15.6%、19.2%、23.2%。(2)蛋白饵剂中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不同发育期南亚实蝇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乙酸辛酯、苯甲醛和3-甲基-1-丁醇的混合物 Ⅰ(20%,25%,25%,v/v)、混合物...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南亚实蝇的研究概况
        1.1 南亚实蝇分布及危害
        1.2 南亚实蝇生物特性
        1.3 南亚实蝇防治对策
    2 瓜实蝇的研究概况
        2.1 瓜实蝇分布及危害
        2.2 瓜实蝇生物特性
        2.3 瓜实蝇防治对策
    3 蛋白饵剂的研究概况
        3.1 国外研究进展
        3.2 国内研究进展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蛋白饵剂对南亚实蝇的室内引诱效果及其优化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饵剂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性未成熟期南亚实蝇的引诱效果
        2.2 蛋白饵剂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性成熟期南亚实蝇的引诱效果
        2.3 蛋白饵剂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产卵高峰期南亚实蝇的引诱效果
        2.4 蛋白饵剂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性未成熟南亚实蝇的引诱效果
        2.5 蛋白饵剂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性成熟南亚实蝇的引诱效果
        2.6 蛋白饵剂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产卵高峰期南亚实蝇的引诱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章 蛋白饵剂对瓜实蝇的室内引诱效果及其优化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材料(同第一章)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饵剂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性未成熟期瓜实蝇的引诱效果
        2.2 蛋白饵剂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性成熟期瓜实蝇的引诱效果
        2.3 蛋白饵剂分别添加7种单剂对产卵高峰期瓜实蝇的引诱效果
        2.4 蛋白饵剂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性未成熟瓜实蝇的引诱效果
        2.5 蛋白饵剂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性成熟瓜实蝇的引诱效果
        2.6 蛋白饵剂添加3种试剂混合物对产卵高峰期瓜实蝇的引诱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蛋白饵剂对南亚实蝇和瓜实蝇的室外引诱效果及优化
    1 蛋白饵剂对南亚实蝇的室外引诱效果及优化
        1.1 实验材料
        1.2 蛋白饵剂对性未成熟期南亚实蝇室外引诱效果
        1.3 蛋白饵剂对性成熟期南亚实蝇室外引诱效果
        1.4 蛋白饵剂对产卵高峰期南亚实蝇室外引诱效果
    2 蛋白饵剂对瓜实蝇的室外引诱效果及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蛋白饵剂对性未成熟期瓜实蝇室外引诱效果
        2.3 蛋白饵剂对性成熟期瓜实蝇室外引诱效果
        2.4 蛋白饵剂对产卵高峰期瓜实蝇室外引诱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本文编号:3587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87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9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