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林区不同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兰;葛云;牛青翠;;庆阳市子午岭林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16年04期
2 许姝娟;史红全;韩亚鹏;陈德来;;陇东子午岭林区蝗虫初步调查[J];陇东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3 马啸;;一个村堡的历史记忆——宁县盘克镇罗堠堡考察记[J];丝绸之路;2017年01期
4 张育宏;崔兴莉;;子午岭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年12期
5 刘富顺;郭小强;王根旺;;陇东子午岭林区芳香油植物资源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刘宝汉;;中华鼢鼠在子午岭林区的危害及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14期
7 王根旺;;甘肃子午岭林区忍冬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9期
8 朱岩峰;王远东;刘玉凤;;子午岭林区森林多种效益的计量研究[J];甘肃科技;2006年11期
9 席忠诚,李亚绒;子午岭林区林虫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年05期
10 刘越峰;子午岭林区国营林场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定光凯;白应统;;保护子午岭森林资源保护我们的未来[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王位泰;张天峰;蒲金涌;黄斌;吕峰平;;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鸽;子午岭林区严惩涉油违法活动[N];甘肃法制报;2006年
2 先朝阳;子午岭林区建设稳步推进[N];甘肃日报;2006年
3 窦洁 周勇;子午岭林区连续12年为“无毒林区”[N];陇东报;2006年
4 记者 马骁;《甘肃省庆阳市子午岭林区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N];陇东报;2010年
5 记者 杨小续;研究市新区集中供热和加快推进子午岭林区保护和发展等 工作[N];陇东报;2009年
6 巩大洲;高度重视子午岭林区生产生活秩序 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N];陇东报;2008年
7 记者 张骁骏;研究讨论贯彻落实中纪委9号10号文件精神的意见[N];陇东报;2009年
8 记者 王亮;张文礼带领市政协视察组调研子午岭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N];陇东报;2013年
9 陈志刚 陇净萱;打防结合 铲除“毒瘤”[N];人民公安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师正伟;中湾林场连续33年无火灾[N];陇东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华;子午岭辽东栎种群更新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茜;子午岭林区不同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2 刘富顺;陇东子午岭林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刘向龙;子午岭林区油松人工林综合培育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申登峰;甘肃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区划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博;子午岭林区生态边坡稳定性及防护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胡秀娟;子午岭辽东栎、油松、柴松群落生长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刚;子午岭乔木群落种间联结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戴兴隆;庆阳市子午岭林区“林、草、畜”多效益“退耕还林”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美玲;子午岭林区植被群落植物优势种能量和养分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7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72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