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不同垂直带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10:50
  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的森林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了风灾区经过30多年恢复后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风灾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乔木密度、基盖度和郁闭度均显著高于海拔更高的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P<0.05),而乔木树高、胸径和建群种累积重要值在三个林带之间没有差异(P>0.05).风灾区各垂直林带森林群落的灌木物种树高、基径和盖度无差异(P>0.05),仅仅在丛幅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的丛幅最高,而岳桦林带丛幅最低(P<0.05).立木蓄积量以及生物量在红松阔叶混交林带最高(P<0.05),海拔更高的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差异不显著(P>0.05).各垂直林带的群落多样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无论是乔木层还是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红松阔叶混交林中最高(P<0.05). 

【文章来源】: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2(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群落结构特征
    1.2 林木蓄积量及生物量
    1.3 多样性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垂直带风灾区乔木层群落特征
        2.1.1 红松阔叶混交林带
        2.1.2 针叶林带
        2.1.3 岳桦林带
    2.2 不同垂直带风灾区灌木层群落特征
        2.2.1 红松阔叶混交林带
        2.2.2 针叶林带
        2.2.3 岳桦林带
    2.3 植物群落蓄积量及生物量
    2.4 植物群落多样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带山地森林强风致灾的影响因子分析——以长白山风灾区为例[J]. 高翔,张英洁,许嘉巍,靳英华,郭笑怡,陶岩,胡睿,韩莹莹,白云玉,王慧赟.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长白山寒温带风灾区植被受损与灾后变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 王慧赟,张英洁,靳英华,许嘉巍,陶岩,贺红士,高翔,白云玉,胡睿,韩莹莹.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预警监测的构想[J]. 孟凡胜,陈绍春,陈金兰.  防护林科技. 2014(10)
[4]长白山的台风灾区范围及植被恢复动态——基于遥感技术的研究[J]. 南颖,刘志锋,朱卫红,武耀祥,薛俊刚.  自然灾害学报. 2011(06)
[5]长白山西坡风灾区森林恢复状况[J]. 郭利平,姬兰柱,张伟东,张悦,薛俊刚.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6)
[6]东北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群落演替趋势[J]. 于晓梅,屈红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6)
[7]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情况调查[J]. 薛俊刚.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01)
[8]中国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J]. 曹伟,李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04)
[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干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 赵晓飞,牛丽君,陈庆红,张植,栾艳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04)
[10]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朱永万.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305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305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