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组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09 04:48
珙桐是我国I级濒危保护植物,具极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珙桐种子的代谢对其萌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乏对其代谢层面的系统研究。为深入探究珙桐种子萌发过程主要目标代谢物的动态变化、代谢谱差异以及主要代谢途径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珙桐种子为研究对象、UHPLC-QE-MS为研究技术、植物代谢组学为平台,采用多元变量统计等方法,筛选各萌发阶段间珙桐种子(胚轴、子叶)差异代谢物、代谢途径,并对其进行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辨别、热图、KEGG注释、代谢通路等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为探究种子萌发代谢规律,建立种子萌发代谢调控机制,探讨珍惜濒危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珙桐种子萌发期代谢特点,将其萌发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发沉淀期(0M-6M):为种子萌发积累能量,种子内部代谢活动逐渐被启动;萌发预备期(6M-18M):种子内部各种代谢活动旺盛,能量准备充分和种子萌发期(18M-30M):具萌发力的种子胚轴渐次突破种皮,种子萌发。2.正离子模式代谢物覆盖率优于负离子模式,同一层积时间珙桐种子胚轴内代谢物总量和差异代谢物数量多于子叶,种子萌发主要代...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25175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QC样品UHPLC-QE-MS检测正、负离子模式BPC图
3.1实验检测结果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E-MS)技术对珙桐种子萌发期各阶段(0M、6M、12M、18M、24M、30M)胚轴和子叶分别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分析方法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代谢组学数据的有效性和质量,应用汇总的QC样品(该样本即为代表性“平均”....
图3-2所有QC样品正、负离子BPC图
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1.1仪器稳定性通过对QC样本总离子流色谱图(TIC)进行扫描和重叠,发现所有QC样品BPC色谱峰保留时间和信号强度都重叠很好,说明实验仪器及数据采集的稳定性很好,各样品间具有明显的色谱学差异,试验结果稳定可靠,结果如图3-2所示:
图3-3QC样品中内标L-2-氯苯丙氨酸的正、负离子EIC图
图3-3QC样品中内标L-2-氯苯丙氨酸的正、负离子EIC图Figure3-3PositiveandnegativeIonBPCDiagramofallQCsamples3.1.1.3物质残留情况为有效考察在检测过程中物质的残留情况,对空白样品....
图3-4空白样品正、负离子BPC图
图3-3QC样品中内标L-2-氯苯丙氨酸的正、负离子EIC图Figure3-3PositiveandnegativeIonBPCDiagramofallQCsamples3.1.1.3物质残留情况为有效考察在检测过程中物质的残留情况,对空白样品....
本文编号:4025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402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