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带状套作大豆收割机脱粒装置优化及其宜机收农艺性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8:17
【摘要】:带状套作大豆由于其高产出、环境可持续是我国西南地区主推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机收环节对该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豆机收作业过程中,易出现收获时期难把握、不同大豆株型割台损失率高低不一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联合新研制的GY4D-2大豆联合收割机为平台,首先对其脱粒装置参数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收获时期对大豆茎秆剪切力、产量及收获效果的影响,割台损失率与大豆农艺性状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小喂入量纵轴流脱粒装置试验台,以籽粒破碎率、损失率和含杂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滚筒转速、导向板升角和筛孔尺寸的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了正交试验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滚筒转速、导向板升角和筛孔尺寸三因素正交试验和滚筒转速、导向板升角两因素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当滚筒转速为460r·min~(-1),导向板升角为11~°,筛孔尺寸为22mm×25mm时,该脱粒装置脱粒分离性能较优,破碎率为1.81%、含杂率为25.02%、损失率为0.52%。2.随成熟期的推进,大豆茎秆含水率降低,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增加,茎秆剪切力增加,套作大豆茎秆剪切力为314.33N~435.67N,净作大豆茎秆剪切力为642.33N~844.67N。在相同取样时期,净作大豆茎秆含水率低于套作大豆茎秆含水率,剪切力、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则相反。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茎秆剪切力与茎秆含水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研制套作大豆收割机时考虑减少割台割刀动力的分配,以便减少割台振动损失。3.从大豆成熟初期开始进行机械化联合收获,百粒重变化范围为23.77g~25.33g,随着收获时期延后,百粒重先增加后降低,在11月3日收获时,百粒重、机收产量较高。割台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增加,脱粒清选损失率、破碎率及含杂率则相反。分枝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为80.96%,茎秆基部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小为52.08%。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损失率与荚皮含水率呈正相关,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呈正相关。通过建立损失率、破碎率与植株水分含量之间的模型,大豆机械化收获应在荚皮含水率为12.70%~19.57%,籽粒含水率小于25.55%进行。从植株形态上看,大豆叶片全部掉落,分枝脱水枯干,豆荚全部变黄至开始变黑之前进行收获为宜。4.带状套作大豆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最大为分枝数74.57%,最小为主茎节数17.49%。相关分析表明:割台损失率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分枝高度、最长分枝空间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3个与割台损失率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负效应因子排序为:主茎节数分枝高度底荚高度。对这3个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直接作用排序为主茎节数分枝高度底荚高度。通过建立割台损失率与农艺性状间的模型: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套作大豆品种的形态特征应为主茎节数大于12节、分枝部位高度大于12.41cm和底荚高度大于13.82cm。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分离试验,物料输送,结构示意图,输送带


表 1 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Table 1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soybean variety 底荚高 分枝 茎粗 百粒重 茎秆含水率 草谷ntht)Height ofbottom pod(cm)Numberof branchStemdiameter(cm)100-seedweight(g)Moisturecontent of stem(%)Grainaw r31 12.34 6.60 0.95 21.52 45.43 1.6设备验台如图 2 所示,,该脱粒试验台结构性能参数与 GY4D-粒装置结构性能参数一致,主要由输送带、脱粒装置、接带由平行输送带和倾斜输送带两部分组成;待试验装置滚筒转速和导向板升角,凹板筛方便更换;接粮口和排草备:清选机用于脱粒分离物清选,用于各驱动部分的调速电子秤等。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2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军波;;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2期

2 赵春霞;王继良;张桂珍;华建鑫;刘金;;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2期

3 ;大豆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8年11期

4 宿成军;;大豆栽培技术的应用实践与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2期

5 吴淑娟;;浅析种植大豆技术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3期

6 张晓慧;李忠南;姜海英;谢卫平;艾东;刘颖;李光发;;吉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0期

7 李景春;;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配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1期

8 苑成冬;;大豆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吉林农业;2018年07期

9 李琼;张晓明;;病虫害对5个大豆主产国大豆产量影响的概述[J];农学学报;2018年04期

10 刘景堂;;浅论大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国华;;大豆栽培学的现状与关键的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炜;来永才;;黑龙江省春大豆栽培模式演变及发展趋势[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胡国华;蒋洪蔚;;东北区域大豆栽培模式技术的灵活应用[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李道顺;;重迎茬大豆栽培的减产原因及保产技术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卫志明;黄健秋;徐淑平;薛红卫;许智宏;;作物的遗传转化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付宇 本报记者 宋晨曦;藏粮于技推动大豆持续高产[N];黑龙江日报;2019年

2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王双正;2018年大豆价格将总体稳中偏弱运行[N];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

3 董妍;大豆的传播和转化[N];粮油市场报;2017年

4 侯芸;夏播大豆栽培技术要点[N];北京科技报;2003年

5 朱洪德;大豆栽培模式[N];农民日报;2005年

6 垦区著名大豆专家 胡国华;立足资源“四化” 振兴大豆产业[N];北大荒日报;2009年

7 ;春季大豆栽培技术[N];吉林农村报;2009年

8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李永平;冬大豆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吴迎春;我引进美国大豆栽培技术见成效[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张继山;樊吨大豆栽培要点[N];山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超;控制大豆长童期性状位点的挖掘与基因克隆[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宋雯雯;中国大豆功能性成分地理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胡国华;大豆品质生态特性及其遗传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滕卫丽;大豆抗花叶病遗传、细胞超微结构分析及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马丽萍;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王竹;栽培因子对套作大豆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7 赵然;中华根瘤菌属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适应性进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欢;带状套作大豆收割机脱粒装置优化及其宜机收农艺性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馨月;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期感温性及相关位点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徐美蓉;甘肃省种植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与主要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4 王琦琪;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及比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5 金杨媚;GmLEC1-A的功能分析及互作基因的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6 徐玲秀;大豆种质资源不同生育时期耐碱性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孟辉;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标记开发与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刘佳龙;中美大豆贸易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东方学院;2018年

9 翟锐;大豆花叶病毒CP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大豆遗传转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0 周云霄;大豆单一重复R3 MYB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6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56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