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遥感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08:07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负担着14亿人口粮食安全重任。在由人口增长带来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措施、发展精准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任务。灌区作为稳产、高产农业发展重要基石,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灌溉管理是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的灌溉管理必须以准确高效的灌溉信息为基础。然而获取这些信息的传统手段存在获取途径困难、监测站点少、费时耗力、更新周期长等不足。遥感具有大范围快速覆盖、实时、客观等特点,可为灌区信息化建设获取提供数据支撑。 论文首先从遥感技术在灌溉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意义,以及灌溉管理信息需求分析入手,阐述了我国目前灌区灌溉管理中信息获取存在的不足,比较了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灌区信息获取方法的优势。同时对国内外遥感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 论文系统梳理了遥感技术在灌溉管理业务中应用体系,并阐述了主要的遥感技术应用原理与方法。针对灌溉管理业务中对实际灌溉面积和灌溉工程控制面积的两项业务指标需求,构建了基于修正的垂直干旱指数差异阈值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模型和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提取模型。 论文选取黄河中上游河套灌区作为研究区,主要采用HJ1A/1B卫星数据,基于灌溉前后修正的垂直干旱指数变化规律,结合地面少量调查点,实现了实际灌溉面积提取。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农作物结构识别,进而得到了分作物种类的实际灌溉面积。最后将此方法推广运用到灌溉进度监测中。选取Landsat TM和快鸟等卫星影像,进行灌渠识别;结合地形数据,采用四邻域区域生长方法实现了灌溉工程控制面积的提取。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和灌溉工程控制面积识别方法,操作简单,输入数据容易获取。其结果可成为灌溉管理业务直接利用指标。此外基于分作物种类实际灌溉面积提取成果,结合灌区各农作物灌溉定额,还可分析得到实灌水量,与灌区引水口流量监测信息进行对比,可为节水灌溉监督提供数依据。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最优分类超平面,遥感影像融合


遥感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支持向量构造出的分类器实现分类。该方法具有较好适应能力和较高分用于遥感影像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混合像元分解、遥感影像融合等方应用效果。 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内积函数定义的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变换到一个在高维空间中寻求最优分类超平面,从而使得分类风险上界最小。它题中的小样本条件的优势。性可分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分类超平面的基本思想如图。

河套灌区,黄河,高峰季节,水资源紧缺


010m3~5.2×1010m3,,约占黄河过境水量 3×1011m3的七分之一。农业灌溉是当地用水户,其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 90%以上。2000 年以后,国家开始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由于处于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内蒙古三省灌溉期几乎完全相同,处于三省中的最下游的河套灌区,常常出现高峰季节引不到充足的黄河水的困难局面。近年来黄河过境径流不断减少,使况更为严重。综上所述,河套灌区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正选为研究区的原因所在。它向河套灌区灌溉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效手段去节约水资源。在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应用中,遵循先由局部试验应用然后推广到整个灌区坝楞村位于 107°1′57"~107°3′5" E,40°24′14"~40°24′10" N,属于东风灌渠控,总耕地面积 2023 亩。作物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主,夏杂有番茄、甜、及瓜果、蔬菜等,主要作物生育期见表 3.1。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74.3;S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霞;;遥感技术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年11期

2 严亦雄;;遥感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3 刘坤,广兴宾;RS遥感技术简介和应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2年02期

4 张义彬;丁谦;乔春贵;;用遥感技术研究油气藏的现状与发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04期

5 李辉;;浅谈遥感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10期

6 赵丽兵;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三晋测绘;2003年01期

7 刘记川;赵鹏;张亮;;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6年06期

8 谷超杰;;遥感技术在地质和找矿中的应用与展望[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5期

9 解佳宁;王炜;周超;;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7期

10 胡举波,陈玲,仇雁翎;遥感技术在大尺度、动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华;;遥感技术与湖南旅游资源综合调查[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覃茂运;;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概述[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廖洁麟;;遥感技术产业化模式的探讨[A];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10年会暨区域遥感发展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袁业立;周旗;李紫薇;刘煜彤;舒嵘;;无人机遥感技术现状与发展战略[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段毅;;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用综述[A];天津市测绘学会四届十次理事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瑞保;白朝军;左爱萍;王跃峰;;遥感技术在西藏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杨威;张金城;齐占伟;范启雄;;基于遥感技术的滑坡监测方法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九)——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C];2013年

8 解立业;田文新;王丹彤;王凤华;孔红杰;;遥感技术在山东省湿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A];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遥感技术在长城保护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A];万里长城(2014年合订本)[C];2014年

10 李蔓;;遥感技术方法在土地利用监测中应用及存在的问题[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月辉;遥感技术:感知地球的“千里眼”[N];人民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李蓓;我区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日趋成熟[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3 本报记者 彭训文;遥感技术助力中国进入“高分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

4 王卉;“要拿出我们自己的数据”[N];科学时报;2011年

5 记者 陈智宏 通讯员 满立新;高分遥感技术助推辽宁地矿集团转型发展[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马爱平;李增元:用高分遥感技术“武装”林业[N];科技日报;2019年

7 记者 赵红梅;京冀合作利用遥感技术服务农业生产[N];河北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王旭;遥感技术绘制航天版“寻秦记”[N];中国航天报;2018年

9 赵一诺;遥感技术让农业更“智慧”[N];黑龙江日报;2018年

10 李健强 韩海辉;为整装勘查工作提供遥感技术支撑[N];中国矿业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辉;西南三江德钦—木里地区铜多金属遥感找矿信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王万同;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地表蒸散估算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韩东;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常俊芳;近岸海洋风能的星载SAR遥感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吴涛;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德锋;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穆贤清;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蒋俊杰;我国农村灌溉管理的制度分析(1949-2005)[D];复旦大学;2005年

9 任冲;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10 胡雯;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珍言;遥感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2 杨凯;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地区植被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方民族大学;2018年

3 韩璞;基于遥感技术和后向轨迹模式的霾原因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4 陈曦;遥感技术在桐仁桥水库库容曲线推求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王怿飞;遥感技术在干旱区地下水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邵虹波;遥感技术在滇西某铁路选线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晓峰;基于遥感技术下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闫琰;遥感技术在矿山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9 肖美英;遥感技术在河北省唐山市地面变形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罗磊;遥感技术在高原干旱区水文地质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657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57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c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