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菌草留茬沙障防风阻沙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01:42
【摘要】: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留茬巨菌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格的巨菌草留茬沙障内风速、风沙流结构、地表风蚀、土壤物理性质及障间植被恢复情况做出连续观测,并以相邻流沙地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巨菌草留茬沙障防风阻沙效果与沙障高度和行距有直接关系,同一高度的留茬沙障,行数越多,带距越小,防护效果越好;留茬沙障内风速、地表输沙量始终小于对照流沙地,沙障内输沙量主要集中在地表15cm以下,近地表0-5cm处沙障对风沙流的阻碍能力较强。2015年设置的高30cm沙障,行距1m、2m时分别经过九带、十带后风速降至起沙风速以下。且留茬沙障有效的降低了地表土壤的风蚀,2015年设置的行距2m、高30cm沙障抗风蚀效率为50.79%。(2)设置巨菌草留茬沙障可有效增加表层0-20cm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土壤粒径变小,以中砂和细砂为主,且分选度好。随留茬沙障设置时间的增加,沙障内植物种、频度、盖度均增加,巨菌草留茬沙障设置3年后障内有灌木出现,周边裸地有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3)设置巨菌草留茬沙障时应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行距2m,高30cm,该模式巨菌草留茬沙障有着最佳的性价比,适宜在干旱区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288
【图文】:
E106°9′58.79″,海拔为 1045-1053m。研究区地理位置如图1 所示。图 1 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study region2.2 地质地貌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海拔高度 1028-1055m,属阴山山脉与河套平原的结合带,以冲积、洪积、湖积物和黄河冲积物为主,丰富的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物质。新月形、链状、格状沙丘均有分布,且沙丘高度多为 3-10m,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平缓流沙地及丘间低地相互交错分布,呈现出复杂的地貌类型。2.3 气候水文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气候,该区年均降水量为 142.7mm,年季变化率较大且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 67.4%的降雨集中于夏季,其余季节降水稀少。年蒸发量高达 2372mm,主要集中于夏季。年均气温 7.8℃,绝对最高气温乌兰布和沙漠研究区
图 2 研究区风速、风向玫瑰图Fig.2 The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rose map for study are研究区内主要起沙风向为 WSW-WNW,且起上强风天气较少,最大风速为 15.3m/s。为提高挥最大效益,巨菌草种植垄向为南北向。沿黄段水资源丰富,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引黄灌溉的条件,每年引黄河水约为 5×108m干旱缺水的不利因素。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含08m3;且埋深较浅为 5-8m,补给来源主要包括外补给等。同时该区域内流动沙丘干沙层的厚生长提供了条件。沙区的这些可利用的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288
【图文】:
E106°9′58.79″,海拔为 1045-1053m。研究区地理位置如图1 所示。图 1 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study region2.2 地质地貌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海拔高度 1028-1055m,属阴山山脉与河套平原的结合带,以冲积、洪积、湖积物和黄河冲积物为主,丰富的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物质。新月形、链状、格状沙丘均有分布,且沙丘高度多为 3-10m,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平缓流沙地及丘间低地相互交错分布,呈现出复杂的地貌类型。2.3 气候水文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气候,该区年均降水量为 142.7mm,年季变化率较大且年内分布不均匀,全年 67.4%的降雨集中于夏季,其余季节降水稀少。年蒸发量高达 2372mm,主要集中于夏季。年均气温 7.8℃,绝对最高气温乌兰布和沙漠研究区
图 2 研究区风速、风向玫瑰图Fig.2 The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rose map for study are研究区内主要起沙风向为 WSW-WNW,且起上强风天气较少,最大风速为 15.3m/s。为提高挥最大效益,巨菌草种植垄向为南北向。沿黄段水资源丰富,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引黄灌溉的条件,每年引黄河水约为 5×108m干旱缺水的不利因素。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含08m3;且埋深较浅为 5-8m,补给来源主要包括外补给等。同时该区域内流动沙丘干沙层的厚生长提供了条件。沙区的这些可利用的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娜;赖志强;易显凤;滕少花;韦锦益;梁永良;邓海明;;四个象草品种生产性能的比较[J];广西畜牧兽医;2015年02期
2 谢长海;王培丹;刘艳玲;林兴生;林冬梅;林占q
本文编号:2718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18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