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国土地整理处于初级阶段并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往往忽略生态保护,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承载力低等现象,对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这种现象更是突出。土地整理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而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使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是喀斯特地区解决人地矛盾问题的最佳举措。本研究以全面整体性系统协调理论、景观环境美化生态学保护理论、水土综合保持系统生态治理理论、可持续循环平衡物种多样性发展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依托石漠化土地整理工程,将自然、社会经济、村民参与意愿等野外实地调查项目与示范区植物、土地、文献相关数据的内业处理分析相结合,以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技术为手段,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要求,于2011年~2015年选取贵州毕节撒拉溪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作为典型研究基地,构建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与技术,以期为同类喀斯特地区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与示范。(1)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人地矛盾分析,明确土地利用类型供需比重,进而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定位,为构建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2011年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生态赤字分别为33480.431hm2、8428.832hm2,说明人们对示范区自然索取度远远超过其承受范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其土地整理走生态保护道路,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生态型石漠化土地整理的基础,利于施工人员了解植物种类及特性,又使其在土地整理规划中更好的依据群落演替规律进行植物配置。但受到人力、方法等因素的限制调查结果并不完善,因此突破本底调查限制因素,优化调查方案成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2)以植物恢复和保护为主要目标,基于生态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根据小流域土地各部位理想功能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结合示范区经济发展方向,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形成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其中以核桃(juglansregial)-刺梨(rosaroxbunghiitratt)-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为代表的经济林灌草配置是其土地整理的成功案例;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形成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特色经果林集约经营模式,其中以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火龙果(hylocereusundulatusbritt.)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集约种植是其土地整理的典型代表。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选取的植物物种及其培植技术并不能达到广泛适用,故应加强对筛选适生性物种的研究。可咨询专家或根据文献记载选取广泛适宜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进行优化培植。(3)模式的构建依托于技术。生态型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主要依托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技术。其中,经济林灌草搭配种植技术是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型土地整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植被覆盖度、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宽增收渠道。封山育林与人工抚育技术是目前最经济最简单的一种恢复生境途径,可加快林灌恢复速度。此外,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用“核桃+刺梨/火棘+牧草”配置方式,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采用“经果林+牧草”配置方法,虽然石漠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融入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理念,但农田配套工程建设大多选用钢筋混凝,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植物栖息环境。因此,下一阶段对农田配套工程设施技术研究重点可放在选材和结构设计上,尽量就地取材,设计上留有连通动植物生存空间,加强技术生态化研究。(4)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通过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分别初步形成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和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土地整理与特色经果林集约经营技术体系示范。其中较典型的成功示范为经济林灌草配套种植技术和封山育林技术。但植物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当地政府在土地整理后期监管工作上的管制力度不够,导致土地整理前期工程示范遭到破坏。因此当地政府应把形成土地整理工程后期人工监管机制作为下一阶段重要任务。(5)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两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内“三效益”显著提高,两示范区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等级均由“差”转为“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撒拉溪和花江两示范区植物种类和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切实改善了示范区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明显的效益。以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岩性、地貌、地势、石漠化、土地覆盖、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贵州作为研究范围,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适宜性推广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撒拉溪石漠化治理模式最适宜推广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北部,花江模式最适宜推广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南部与东北部。此外,监测指标较少和该监测评价方法自身的缺陷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评价指标,加强动态研究,完善评价方法,增强其科学性。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8
【图文】: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2-2两个示范区在贵州省的位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顺光;张增祥;夏奎菊;张委伟;赵晓丽;易玲;左丽君;徐进勇;;石漠化土地退化时空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1期
2 吴照柏;但新球;吴协保;屠志方;李梦先;;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年02期
3 李阳兵;周国富;龙健;;石漠化土地利用成因分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1期
4 赵敬钊;;湄潭县石漠化土地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7年S1期
5 张素红;李森;王金华;郝俊民;吴波;;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6 钟林茂;徐小林;古有奎;;宜宾市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初探——以宜宾市内筠连、兴文、珙县等石漠化县为例[J];四川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7 戴承喜;;桑植县石漠化土地现状与治理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9年05期
8 黄金国;魏兴琥;李森;;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的植被退化及其恢复途径——以英德、阳山、乳源、连州4县(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罗蓉明;;会泽县石漠化土地治理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3年01期
10 赖兴会;云南的石漠化土地及其治理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0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李忠将;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周桃龙 杨玉慧;淅川石漠化土地“绝地逢生”[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3 记者 唐文霖;易门将治理石漠化土地[N];玉溪日报;2011年
4 记者 蒋卫民 通讯员 张雷;广西石漠化土地6年净减45万公顷[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刘云云 陈君;治理好的荒山如何管?[N];四川日报;2012年
6 记者 刘云云 陈君;华蓥十万亩荒地变聚宝盆[N];四川日报;2012年
7 刘智利;让中草药护卫绿色家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红艳;石漠化对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蕾;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技术与示范[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金华;近30年来粤北土地石漠化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735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3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