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石家庄市退水渠浮游植物群落及其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5 12:47
  本文以洨河、汪洋沟、石津渠三条退水渠水样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浮游植物群落指标和水质指标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上述三种水样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评价了三条退水渠对斑马鱼产生的生态风险,最终研究结果如下:1)洨河、汪洋沟和石津渠浮游植物种类均为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三大门类;根据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上述三条退水渠均为富营养化水体;根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洨河和石津渠为中-重度污染,汪洋沟为中度污染;根据地表水环境评价,三条退水渠均为劣Ⅴ类水体;根据城市黑臭水体分级标准,三条退水渠均未出现黑臭现象;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透明度、COD、TN、铅是影响三条退水渠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水质指标。2)斑马鱼暴露于洨河水样时,MDA含量呈“N”型变化趋势。T-AOC呈“V”型变化趋势。XOD活性呈“Z”型变化趋势。AKP活性呈“N”型变化趋势。-SH含量呈“N”型变化趋势。3)斑马鱼暴露于汪洋沟水样时,MDA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T-AOC呈倒“N”型变化趋势。XOD活性呈倒“N”型变化趋势。AKP活性呈倒... 

【文章来源】: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石家庄市退水渠浮游植物群落及其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洨河采样点分布图

密度分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采样点


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 18.53%,裸藻门密度占浮游植物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 5.56%,隐藻门密度占浮游植物总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 0.33%。硅藻门和隐藻门在数量上游植物密度分布顺序为 S4>S3>S1>S2>S5,S4 的浮板桥测点光照充足,气温适中,流速适中,适宜藻类的密度相对低一点,这是由于大石桥测点水面开阔,离污植物密度稍低一点。

分布图,高庄,药业,采样点


图 2-3 汪洋沟采样点分布图(S1 高庄、S2 兴柏药业)法验方法法价方法理据处理分析植物种类组成鉴定出浮游植物 5 门 16 属 25 种,其中,硅藻门(0%,蓝藻门(Cyanophyta)4 属 5 种,占 20.0%,绿藻门(36.0%,裸藻门(Euglenophyta)1 属 2 种,占 8.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叶黄素和虾青素对大黄鱼体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韩星星,王秋荣,叶坤,王志勇.  渔业研究. 2018(02)
[2]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J]. 沈洪艳,胡小敏.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8(02)
[3]乳酸脱氢酶和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陈凤娇.  中国民康医学. 2018(01)
[4]硫酸酯化修饰对白背三七多糖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 朱影,屠洁,赵静,刘冠卉,韩蕊,鲁冲,卢玉.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7(11)
[5]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比较[J]. 顾强,丁磊.  水资源保护. 2017(04)
[6]淮河流域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评价[J]. 朱为菊,庞婉婷,尤庆敏,王全喜.  湖泊科学. 2017(03)
[7]天仙子种子浸提液对苏丹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J]. 马银山,李文英,贾云凤.  河西学院学报. 2017(02)
[8]呋虫胺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生长发育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 孙琦,范咏梅,赖柯华,黄伟康.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3)
[9]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及综合治理研究[J]. 李学萌.  当代化工研究. 2016(08)
[10]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J]. 张烁,王遵尧,李晨光,巩雷,张飞.  环境科技. 2016(04)

博士论文
[1]肉鸡腹水综合征的营养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 曾秋凤.四川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鸡XOD亚基的原核表达、定位及其在NIBV感染后的蛋白表达量分析[D]. 林华源.江西农业大学 2016
[2]十溴联苯醚—铅复合胁迫重复暴露对蚯蚓—土壤系统毒性效应研究[D]. 李靖.华东理工大学 2016
[3]32份西瓜种质资源和品种对枯萎病抗性鉴定及综合评价[D]. 赵银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瑶药风湿骨痛喷雾剂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D]. 蒋荣华.广西医科大学 2016
[5]氧化应激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D]. 刘忠慧.青岛大学 2015
[6]基于文蛤生物标志物的尾水—海水混合体系综合污染评价[D]. 万茹.中国海洋大学 2015
[7]伊维菌素在斑马鱼(Danio rerio)和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毒理学研究[D]. 李世凯.上海海洋大学 2014
[8]汪洋沟可培养细菌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董梦荟.河北大学 2014
[9]双酚AF和全氟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 杨晓溪.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0]水体中典型喹诺酮类抗生素生态毒性效应研究[D]. 吴志刚.河北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899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899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