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收获机前轮定位参数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05:54
我国是烟草种植大国,烟叶的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数百年来,由于我国烟叶的采摘以及收集完全靠人工完成,采收效率很低,难以保证烟叶及时采收,使得烟叶的质量下降。所以,烟叶采收的自动化已经刻不容缓。本课题将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ADAMS软件对烟草收获机的前轮定位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使收获机能够平稳运行的前轮定位参数的最优值。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进行的研究:1.本课题首先阐述了车辆前轮参数的发展历史、未来趋势以及前轮参数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悬架和转向系统和它的关系。设计了烟草收获机转向机构以及前轮参数的初值。2.本课题以多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ADAMS软件,对烟草收获机的结构进行适当的精简,绘制了收获机的整车ADAMS仿真模型。并对其前悬架进行车轮跳动的激振台试验,以侧滑量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收获机前悬架的优化,使前悬架获得良好的结构性能。3.按照GB/T6323.4-1994~GB/T6323.6-19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要求,对整车进行仿真分析,其内容包括收获机稳态回转试验、前轮转向回正性试验以及转向轻便性试验,从试验结果中分析...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任务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前轮参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前轮定位参数的历史
1.3.2 前轮定位参数的发展趋势
2 前轮定位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2.1 前轮定位参数
2.1.1 主销后倾角
2.1.2 主销内倾角
2.1.3 前轮外倾角
2.1.4 前轮前束
2.2 前轮定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2.2.1 悬架与前轮定位
2.2.1.1 非独立悬架
2.2.1.2 独立悬架
2.2.2 转向机构与前轮定位
3 转向机构和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3.1 前轮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3.2 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3.2.1 主销后倾角及主销内倾角初值的确定
3.2.2 前轮外倾角γ及前轮前束ε初值的确定
4 烟草收获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 ADAMS
4.2 收获机仿真模型的相关参数获取
4.2.1 几何定位参数的获取
4.2.2 质量特性参数的获取
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4.3.2 转向机构模型的建立
4.3.3 后轮模型的建立
4.3.4 创建轮胎
4.3.5 整车模型
5 模型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5.1 前悬架的仿真分析
5.1.1 车辆前轮定位的变化规律
5.1.2 前悬架仿真
5.2 整车模型的仿真分析
5.2.1 收获机的稳态转向特性及实验
5.2.2 转向轻便性的仿真实验
5.2.3 转向回正性的仿真实验
5.3 前轮定位参数的优化
5.3.1 转向及回正过程分析
5.3.2 基于转向回正性的优化设计
5.4 优化结果验证评价
6 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文编号:3511073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任务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前轮参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前轮定位参数的历史
1.3.2 前轮定位参数的发展趋势
2 前轮定位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2.1 前轮定位参数
2.1.1 主销后倾角
2.1.2 主销内倾角
2.1.3 前轮外倾角
2.1.4 前轮前束
2.2 前轮定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2.2.1 悬架与前轮定位
2.2.1.1 非独立悬架
2.2.1.2 独立悬架
2.2.2 转向机构与前轮定位
3 转向机构和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3.1 前轮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3.2 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3.2.1 主销后倾角及主销内倾角初值的确定
3.2.2 前轮外倾角γ及前轮前束ε初值的确定
4 烟草收获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 ADAMS
4.2 收获机仿真模型的相关参数获取
4.2.1 几何定位参数的获取
4.2.2 质量特性参数的获取
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4.3.2 转向机构模型的建立
4.3.3 后轮模型的建立
4.3.4 创建轮胎
4.3.5 整车模型
5 模型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5.1 前悬架的仿真分析
5.1.1 车辆前轮定位的变化规律
5.1.2 前悬架仿真
5.2 整车模型的仿真分析
5.2.1 收获机的稳态转向特性及实验
5.2.2 转向轻便性的仿真实验
5.2.3 转向回正性的仿真实验
5.3 前轮定位参数的优化
5.3.1 转向及回正过程分析
5.3.2 基于转向回正性的优化设计
5.4 优化结果验证评价
6 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本文编号:3511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51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