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源植物生长物质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东;;大豆常见病害及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24期
2 赵高岭;;玉米和大豆结“亲家”[J];第二课堂(C);2019年Z1期
3 张菁媛;;地里养豆虫 一年收入70万[J];农业知识;2016年33期
4 李婷婷;;我的故乡[J];北方文学;2017年25期
5 张训忠;李伯航;;玉米大豆间混作互补与竞争效应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6 卢宫仲;曲洪安;;关于影响我省大豆质量的主要病虫害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7 梁亚超,于桂霞,于朝贵,何福玉,邱振英,王中田;大豆地膜覆盖——大豆稀、少、覆栽培法研究[J];大豆科学;1988年02期
8 郭玉;几种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的比较[J];大豆科学;1988年04期
9 夏胜平,刘见平,张楚阶,陈永年;豆饰叶野螟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88年02期
10 李凤超,李增嘉,陈雨海,于洪欣;玉米间作大豆的产量效益、土壤养分平衡及经济效益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沙之敏;岳玉波;何萍;Takuro Shinano;Mitsuru Osaki;Toshihiro Watanabe;曹林奎;;施肥方式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地上部非必需元素影响的研究[A];第七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李宜慰;蔡道基;李永丰;;长江流域大豆地使用广灭灵对后茬作物残留危害的研究[A];面向21世纪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邢怡宾;鲍男;秦贵信;姜海龙;;辽鲁地区大豆营养价值分析[A];2016东北养猪论坛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特约通讯员 闫宝晶;提升品质 就地加工 订单种植[N];北大荒日报;2017年
2 闫宝晶 本报记者 刘伟林;盯着市场种专用豆 就地加工挣成品钱[N];农民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张景阳;呼伦贝尔:对标供给侧,做足“豆”文章[N];科技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黑河大豆主打科技牌[N];光明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通讯员 曹雷;“与高温抢农时,一刻不能等”[N];安徽日报;2019年
6 王强 魏朝辉;建边农场 “大垄密”让农民亩增收百元[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崔福山;通北林业局建设林场克服困难全力抢秋收[N];黑龙江经济报;2012年
8 刘海燕 赵辉;嫩北与周边乡镇签订60万亩“三代”协议[N];北大荒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刚;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筛选及其对磷素水平的反应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2 胡江春;重茬大豆土壤紫青霉菌毒素危害及其防治的生物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998年
3 李金凤;大豆硫素营养及硫肥肥效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4 周相娟;根瘤菌、铵态氮、光照强度对大豆固氮和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5 李英慧;中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大豆抗胞囊线虫SNAP标记发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苗保河;大豆波浪冠层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7 黄运湘;镉对大豆的毒害效应及不同大豆品种耐镉差异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孙继颖;大豆水分高效利用调控机理与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9 盖志佳;氮肥密度互作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10 于洋;基于GmFT2a和AtD-CGS基因组成型表达的开花期调控与大豆蛋白品质改良[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晴;硫化氢对大豆共生根瘤衰老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卢洁春;生物源植物生长物质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年
3 李冰;新型三唑类调节剂(AP_2)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年
4 曹存凤;叶面喷施DHFe对大豆盐害缓解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汪扬媚;不同大豆品种对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形态、生理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佳锐;“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生长动态及表型可塑性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7 刘浩然;不同大豆品种对干旱和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D];河北大学;2018年
8 孙晓楠;大豆—玉米垄作间作对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后茬小麦赤霉病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9 李蕊;作物氮素积累对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10 薛玲;《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病虫害》英译实践报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7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2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