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耐穗发芽种质资源鉴定及耐穗发芽性状的QTL定位
【图文】:
2.邋2.邋3谷粒发芽率逡逑将抽穗后40邋d收获的穗子进行脱粒,观察统计67个浙江省晚粳水稻品种逡逑(系)的谷粒发芽率。研究结果发现(图2.1),所有品种(系)的平均谷粒发逡逑芽率为15.49%,有8个品种(系)的发芽率为0%,最尚为品种(系)ZH13-15逡逑的84.44%。大部分水稻品种(系)的谷粒发芽率分布在0?20%之间,共计50逡逑个品种(系),约占总品种(系)量的四分之三。逡逑IE邋I逡逑0-10逦1邋0-20逦20-30逦30-40逦40-50逦>50逡逑谷粒发芽率(%)逡逑图2.1谷粒发芽率结果逡逑Figure邋2.1邋Results邋of邋grain邋germination邋percentage逡逑对谷粒发芽率和抽穗后40邋d穗发芽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2.8),发现三逡逑个抽穗期类型抽穗时期的谷粒发芽率与抽穗后40邋d穗发芽率都成显著性相关,逡逑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724、0.817,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说明谷粒发芽率可逡逑以作为耐穗发芽种质筛选的参考标准。。逡逑表2.8谷粒发芽率和整穗发芽率相关性逡逑Table邋2.8邋Correlation邋of邋grain邋g
2.邋2.邋4糙米发芽率逡逑糙米发芽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除种皮抑制后的种子萌发情况,对抽穗后逡逑40邋d收获的种子手工剥去颖壳,糙米发芽率结果如图2.2所示,平均糙米发芽率逡逑为49.26%,最小值为春江162的7.78%,最大值为春江157的86.67%。大部分逡逑品种(系)的糙米发芽率集中在20?80%之间,并且分布比较均匀。逡逑i:L ̄邋I!邋II逡逑0-10逦10-20逦20-30逦30-40逦40-50逦50-60逦60-70逦70-80逦80-90逡逑糙米发芽率(%)逡逑图2.2糙米发芽率结果逡逑Figure邋2.2邋Results邋of邋brown邋rice邋germination逡逑通过对糙米发芽率与三个抽穗期类型品种(系)的穗发芽率做相关性分析(表逡逑2.9)发现,第1类抽穗期晚粳品种(系)的糙米发芽率与抽穗后40邋d、60邋d穗逡逑发芽率的相关性分别为0.590和0.499,达到显著水平。第2类抽穗期晚粳品种逡逑(系)糙米发芽率只和抽穗后60邋d穗发芽率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31,逡逑在0.05水平上显著。而第3类抽穗期晚粳品种(系)的糙米发芽率和穗发芽率逡逑没有显著相关性。所有品种(系)的糙米发芽率只和60邋d穗发芽率呈显著正相逡逑关,和同一取样时期的抽穗后40邋d穗发芽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其原因可逡逑能为种皮抑制作用大于其他不同灌浆时间种子内部成熟度对穗发芽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红;张安存;韩正光;吕宏飞;叶玉秀;周青;;烘干温度与时间对不同收获期下水稻种子含水量和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4年06期
2 颜安;吴敏洁;甘银波;;光照和温度调控种子萌发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4年01期
3 陈云风;张金才;;解除水稻种子休眠效应的研究[J];种子;2014年01期
4 花劲;周年兵;张洪程;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戴其根;张军;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南方粳稻生产与发展研究及对策[J];中国稻米;2014年01期
5 马殿荣;孔德秀;刘晓亮;高齐;丁国华;赵明辉;唐亮;徐正进;陈温福;;杂草稻中胚轴伸长动态及其与籽粒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2014年01期
6 张静;林泽川;曹立勇;沈希宏;;水稻种子穗发芽与休眠性遗传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3年08期
7 王蔚风;李珊;钟许成;肖层林;袁振中;杨丽丽;于成;李柱;唐赛文;;种子休眠与杂交稻穗发芽现象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8 刘百龙;王威豪;韦善富;冯锐;石瑜敏;;水稻种子穗上发芽的生理学初步研究[J];种子;2013年01期
9 肖英勇;高永峰;唐维;余进德;刘亮亮;张霞;孟蒙;刘永胜;;种胚特异性表达番茄SlABI3对水稻冈46B穗萌的抗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10 张敏;朱教君;闫巧玲;;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艳;水稻苗期低温耐受性的遗传分析和OsMYB30调控低温敏感性的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胡琦娟;杂交水稻穗萌抑制剂筛选及其抑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王明利;我国粳米生产、消费和贸易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述波;水稻穗上芽发生的生理基础及其调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31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3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