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采用双根法研究大豆对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的吸收分配特性

发布时间:2020-04-23 15:10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世界油料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是人类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氮能促进大豆生长并提高产量,大豆与根瘤菌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根瘤,可以高效地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自身的氮营养,尽管大豆可以发生根瘤固氮,但大豆仍是一种需氮作物,施氮量过少会导致大豆产量降低,施氮量过多会导致氮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因此研究大豆氮的营养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本试验利用嫁接方法制备出结瘤大豆与结瘤大豆共生的双根系统以及不结瘤大豆与结瘤大豆共生的双根系统,在砂培条件下施用~(15)NO_3~-和~(15)NH_4~+,进行了三组试验处理,测定了R_1期和R_5期的大豆植株各部位的干重、氮含量、~(15)N丰度,探究大豆对肥料氮和共生氮吸收、分配及再分配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在双侧结瘤的双根系统中,大豆生育后期施氮量的减少对地上部营养器官的干重影响较大,而在单侧结瘤的双根系统中,大豆生育前期施氮量的减少对地上部营养器官的干重影响较大。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局部施加氮素没有影响各个部位的氮含量。在单侧结瘤的双根系统中,局部施氮会影响大豆生育前期根的氮积累量,对大豆生育后期根的氮积累量的影响较弱。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根系吸收的氮素及根瘤固定的氮素主要是运输到地上部供地上部生长,而仅有少部分会供给根系及根瘤的生长。根系吸收的肥料氮和根瘤固氮对茎、叶、柄三个部位的营养作用相同。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在同时存在肥料氮和根瘤固氮时,大豆植株优先吸收利用肥料氮,在50mg/L的氮浓度下,大豆生育前期偏向于吸收肥料氮,而生育后期偏向于吸收根瘤固氮。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根部吸收的~(15)NO_3~-和~(15)NH_4~+有一部分是在根中同化并用于根系生长的需要。施50mg/L氮素条件下,NO_3~-和NH_4~+没有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及分配。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施氮会抑制施氮侧根瘤的生长而会促进不施氮侧的根瘤的生长,且施氮影响根瘤干重的同时也会影响根瘤供应地上部氮的能力,NO_3~-处理引起的抑制根瘤生长的作用小于NH_4~+处理。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无论供氮还是不供氮,根瘤的生长所需要的氮不是全部都来自自身固氮,还需要从根中吸取,且随着肥料氮的增加,转运到根瘤中的肥料氮就越多。根瘤中来自根系吸收的氮素是由地上部转移下来的,而非根系直接吸收供给的,而根瘤固定的氮素是直接供给了根系。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根吸收的肥料氮会以一定的比例运输到地上部,随后会再次重新分配回根及根瘤中。将双根大豆系统中地上部和一侧根及根瘤看成一个氮转移系统,利用~(15)N丰度的差异,计算出了R_1-R_5期地上部向根及根瘤转移氮量。即在双侧结瘤双根系统中,当施氮浓度为50mg/L时,试验Ⅱ中,R_1-R_5期根来自地上部转移的氮占根部氮积累量的28.52%-40.76%,R_1-R_5期根瘤来自地上部转移的氮占其氮积累量的14.14%-17.15%,R_1-R_5期地上部分转移到根及根瘤的总氮积累量占地下部分的总氮积累量的比例为21.49%-27.65%。在单侧结瘤双根系统中,当施氮浓度为50mg/L时,试验Ⅰ中,R_1-R_5期从地上部分转移到根及根瘤的总氮积累量占地下部分的总氮积累量的比例为25.14%-25.51%。试验Ⅱ中,R_1-R_5期地上部分转移到根及根瘤的总氮积累量占地下部分的总氮积累量的比例为32.48%-37.76%。
【图文】:

示意图,双根,结瘤,示意图


用于培养双根大豆材料。分别对桶内两侧根,施浇不同的营养液进行试验处理,试验盆钵示意图见图2-1。图 2-1 试验盆钵示意图Fig. 2-1 Schematic diagram of test pot2.1.1.1 结瘤双根大豆的制备结瘤双根大豆采用两株大豆嫁接的方法制备而成,方法如下:图 2-2 结瘤与结瘤双根大豆Fig. 2-2 Noduled and Noduled dual root soybean

示意图,结瘤,双根,大豆


参考 Xia X 等[90]的大豆双根植株制备方法。选用直径 0.3m,,高 0.3m 的塑料桶,插入与桶内部形状契合的定制 PC 塑料板,在塑料桶中间位置用胶固定密封,形成两个相等且独立的空间,塑料板高度低于桶沿 2cm,在桶底分别钻 1cm 直径的排水孔,于桶底每个圆孔上方放入一块纱网,防止江砂堵塞圆孔,再将洗净的江砂装入桶中,总装砂量为 20kg,用于培养双根大豆材料。分别对桶内两侧根,施浇不同的营养液进行试验处理,试验盆钵示意图见图2-1。图 2-1 试验盆钵示意图Fig. 2-1 Schematic diagram of test pot2.1.1.1 结瘤双根大豆的制备结瘤双根大豆采用两株大豆嫁接的方法制备而成,方法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毛毛;邵孝侯;翟亚明;袁有波;丁福章;;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烟田肥料氮素再利用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2 林裕益,高占峰,徐季娥,陈良,龚云池,徐晓荣;鸭梨不同施氮期肥料氮的平衡及其效应[J];核农学报;1992年02期

3 贾树龙,孟春香,唐玉霞,王泽文,刘春田;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肥效的影响[J];核农学报;1993年04期

4 盛殿阁;刘惠文;姚远;刘福恩;;利用~(15)N研究不同灌溉措施对水稻吸收利用氮的影响[J];核农学报;1987年02期

5 H.F.Schnier;王家玉;;N~(15)标记硫铵在湿地水稻土的不同无机、有机组分中的动态[J];土壤学进展;1988年05期

6 杨宏敏;王伟;陆引罡;魏成熙;钱晓刚;;烟草吸收肥料氮研究初报[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7 U.R.Sangakkarra;常月帆;;小麦吸收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评价[J];核农学通报;1988年04期

8 钦绳武,刘芷宇;土壤-根系微区养分状况的研究——Ⅵ.不同形态肥料氮素在根际的迁移规律[J];土壤学报;1989年02期

9 程励励,文启孝,李洪;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土壤~(15)N标记肥料氮的转化[J];土壤学报;1989年02期

10 许景钢;刘德玉;祝崇学;何万云;;黑龙江省主要类型水稻土供氮特性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伟;梁斌;杨学云;周建斌;;旱地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一季作物收获后残留肥料氮的去向[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晓增;朱霞;王守宇;乔云发;;黑土农田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肥料氮去向的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石玉;;运用~(15)N标记技术研究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沈善敏;;氮肥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和农业中氮的损失[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朱兆良;;氮素管理与粮食生产和环境[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文卿;陈顺辉;张仁椒;江荣风;李春英;张福锁;;不同氮源对烤烟总氮和烟碱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刘枫;张辛未;叶舒娅;朱宏斌;;水稻氮素营养特点与氮肥运筹技术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段淑辉;刘天波;张璐;代快;裴晓东;;浏阳烟区烤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A];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夏梦洁;黄土高原旱地残留肥料氮及夏季休闲期间的去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赵伟;不同肥力土壤残留肥料氮去向及其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小娥;地膜覆盖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循环和肥料氮去向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4 王文斌;乙烯利刺激割胶对橡胶树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5 况福虹;长江上游紫色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氮去向及氮素平衡[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王少杰;黄土高原旱作覆膜玉米不同时期施氮效果及气态氮损失[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7 田育军;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供氮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8 袁仕豪;水氮互作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夏文建;优化施氮下稻麦轮作农田氮素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采用双根法研究大豆对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的吸收分配特性[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陈鹏;寒地黑土稻作不同水氮调控模式的肥料氮素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张鸿睿;东北黑土玉米季肥料氮的N_2损失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4 于鹏;不同时期光合碳和肥料氮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5 翟学旭;施氮时期对冬小麦肥料氮去向及气态氮损失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6 徐明杰;不同轮作体系作物—土壤—肥料氮素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宋文博;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左红娟;基于高丰度~(15)N的肥料氮去向及利用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张总正;深松和控释尿素对玉米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10 侯彦会;温性荒漠化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氮素示踪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7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37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