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量性状相关基因Emp10及ter1的定位与克隆
发布时间:2020-04-25 17:17
【摘要】:粒重和穗粒数是玉米单穗产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籽粒和花序的发育是影响粒重和穗粒数的关键因素,因此,克隆玉米籽粒及花序发育相关的关键QTL/基因,解析其功能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一个影响玉米籽粒发育的基因,命名为Empty pericarp10(Emp10),并阐明了其影响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同时利用大刍草在现代玉米自交系中的导入系,精细定位了一个来源于大刍草的影响玉米穗行数的主效QTL,命名为teosinte ear rank1(ter1),。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mp10突变体表型分析。emp10突变体籽粒胚和胚乳发育停滞,成熟后籽粒空瘪,胚致死无法发芽。细胞学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胚停滞在原胚体时期,胚乳中淀粉积累显著减少,基部转运层细胞的细胞壁没有向内生长。2、Emp10的定位克隆。遗传分析发现emp10籽粒空瘪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73与emp10突变体杂交构建的6912个F_2个体,将Emp10定位至64.5kb区间内。根据候选基因的序列及差异表达分析,确定5’UTR和exon1丢失了431bp且在emp10中几乎不表达的候选基因GM16即为Emp10。Emp10编码含有10个PPR基序的P型PPR蛋白。进化分析表明,EMP10在高粱中的同源基因为Sobic.001g092300。3、Emp10的表达与定位。表达谱分析表明,Emp10属于组成型表达基因,在雌穗和籽粒中的表达较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EMP10特异地靶向线粒体。4、Emp10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的转录本,检测到在emp10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的重要亚基nad2 intron1没有被剪切。BN-PAGE结果显示,复合体I在emp10中不能正常组装,NADH脱氢酶染色结果显示emp10中复合体I活性几乎完全丧失。透射电镜结果显示emp10中线粒体出现嵴断裂降解,即线粒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交替氧化酶途径的重要基因AOX2和AOX3在emp10中被显著诱导上调表达。上述所有结果表明,Emp10功能缺失,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氧化磷酸化途径受损,受精后的籽粒发育所需能量不能正常供应,导致种子发育迟缓并出现空皮籽粒。5、ter1精细定位。从大刍草与玉米自交系Zong3的BC_2F_7群体中分离出的有柄小穗退化、穗行数减少的材料Ter1,Ter1表现出部分显性,将Ter1与玉米自交系C01杂交,构建了包含3822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从中筛选到16个重组类型,通过子代测验、纯合重组系与纯合非重组系试验验证,将ter1定位于标记C4-M4之间约300 kb范围内。6、大刍草BAC库筛选与测序分析。通过菌液PCR的方法从70656个BAC克隆中筛选到10个部分包含目标片段的阳性克隆,选取a0085P23/a0131J09克隆进行三代测序。测序结果显示该区间在大刍草中只有约250 kb,与玉米参考基因组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基因间区。候选区间在大刍草与玉米自交系B73中均包含2个候选基因Zm674和Zm675。7、ter1候选基因的结构及表达分析。Zm674和Zm675均编码跨膜蛋白,分别含有Tmemb_185A,RhaT跨膜结构域,ZM674在C末端包含有C3HC4 Zinc finger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Zm674表达无差异,Zm675在Ter1中上调表达。8、ter1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针对Zm674和Zm675两个候选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在Zong3和Ter1之间测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Zm674编码区只有一个SNP差异,并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而Zm675编码区存在6个SNPs差异,导致5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其中第644位的SNP在大刍草与玉米中已基本固定。88.6%(163/181)的大刍草材料为A,97.3%(496/510)的玉米材料为G。9、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分别构建了Zm674和Zm675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并进行遗传转化。
【图文】:
玉米产量性状相关基因 Emp10 及 ter1 的定位与克隆第一章 前言 玉米的起源及重要性状的驯化选择研究进展玉米(Zea mays L.ssp.mays) 是世界范围内种植最广的作物,约 9000中南部巴尔萨斯河流域的原住民对当地的野生近缘种:类蜀黍/大刍 Parviglumis) 进行驯化选择而来(Piperno and Flannery 2001, Matsuok草与玉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株型(图 1.1)与穗部性状上(图 1.2),个方面:(1)两行 vs 四行甚至更多;(2)单个小穗 vs 成对小穗;(s 柔软;(4)落粒 vs 不落粒;(5)初级侧花序为雄花序 vs 雌花序;(为长分支 vs 短分支(Doebley et al 1990)。
图 1.2 大刍草与玉米雌穗上的差异的穗轴暴露在顶端。B, 大刍草雌穗穗轴节间和颖壳(Wan2 The ear phenotype differences between teosinte b (cb) exposed at top. B, Teosinte ear with the rachis interno过构建玉米-大刍草分离群体,利用连锁分位到玉米基因组不同的位置(Doebley et 状受多个遗传因子影响,如有柄小穗(PS, P则由主效基因及多个修饰因子决定,,如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影响大刍草与玉米表型制分支和侧支花序性别的 tb1 (Doebley et (Wills et al 2013)、控制颖壳由坚硬变短变柔期的 ZmCCT (Yang et al 2013) 等。通过同三个基因 Zmsh1-1、Zmsh1-5.1 和 Zmsh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本文编号:2640490
【图文】:
玉米产量性状相关基因 Emp10 及 ter1 的定位与克隆第一章 前言 玉米的起源及重要性状的驯化选择研究进展玉米(Zea mays L.ssp.mays) 是世界范围内种植最广的作物,约 9000中南部巴尔萨斯河流域的原住民对当地的野生近缘种:类蜀黍/大刍 Parviglumis) 进行驯化选择而来(Piperno and Flannery 2001, Matsuok草与玉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株型(图 1.1)与穗部性状上(图 1.2),个方面:(1)两行 vs 四行甚至更多;(2)单个小穗 vs 成对小穗;(s 柔软;(4)落粒 vs 不落粒;(5)初级侧花序为雄花序 vs 雌花序;(为长分支 vs 短分支(Doebley et al 1990)。
图 1.2 大刍草与玉米雌穗上的差异的穗轴暴露在顶端。B, 大刍草雌穗穗轴节间和颖壳(Wan2 The ear phenotype differences between teosinte b (cb) exposed at top. B, Teosinte ear with the rachis interno过构建玉米-大刍草分离群体,利用连锁分位到玉米基因组不同的位置(Doebley et 状受多个遗传因子影响,如有柄小穗(PS, P则由主效基因及多个修饰因子决定,,如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影响大刍草与玉米表型制分支和侧支花序性别的 tb1 (Doebley et (Wills et al 2013)、控制颖壳由坚硬变短变柔期的 ZmCCT (Yang et al 2013) 等。通过同三个基因 Zmsh1-1、Zmsh1-5.1 和 Zmsh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璨;一个玉米花序发育突变体的鉴定与初步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404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