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小麦幼穗发育的转录组和miRNA调控网络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5 15:54
【摘要】:禾本科作物花序的早期发育是决定每穗最终籽粒数的关键,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目前,人们对花序发育分子调控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该过程基因表达谱系统分析尚未报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花序发育的分子调控路径,本研究选取小穗分生组织形成期、小花分生组织形成期、药隔原基形成期和花器官分化后的幼穗,对其进行mRNA和小分子RNA转录组测序。ARGONAUTE蛋白在小分子RNA介导的基因沉默中起关键作用,转录组测序发现ARGONAUTE 1d(AGO1d)在药隔原基形成期特异高表达,于是对其功能进行了鉴定。1.共19060个基因在四个阶段间差异表达,24个k-means聚类呈现出多种表达趋势。小穗分生组织形成期、小花分生组织形成期、药隔原基形成期和四分体时期分别含464、357、428和5799个阶段特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参与拟南芥和水稻小穗分生组织和小花分生组织形成以及花器官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很多花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在水稻和小麦间保守,而小穗分生组织形成或分枝相关的基因表达趋势有所不同。2.miR159、miR319、miR396和miR167等拟南芥花器官发育相关的miRNA在小麦幼穗中高表达,并与其靶基因的表达趋势相反。R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证明miRNA对其靶基因存在体内切割,说明花器官发育过程中miRNA介导的调控机制可能与拟南芥和水稻保守。3.花药发育过程中,AGO1d先后在雄蕊原基和花药绒毡层细胞中特异表达。利用四倍体小麦突变体验证其功能,当表达量最高的AGO1d-B失去功能后,四倍体小麦突变体的花药变小、不育花粉粒增多、每穗结实率降低,说明AGO1d在花药和花粉粒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并证明了小麦幼穗发育关键阶段特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潜在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首次提供了小麦幼穗发育的调控网络,为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小穗,结构示意图,分生组织,小花


2育小花的比例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 (Sibony & Pinthus, 1988)。图1.1 小麦的穗和小穗结构示意图 (Dobrovolskaya et al., 2015)Figure 1.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a spike and a spikelet from wheat (Dobrovolskaya et al., 2015)pa:内稃;pi:雌蕊;st:雄蕊;lo:桨片;gl:颖壳pa, palea; pi, pistil; st, stamen; lo, lodicule; gl, glume如图 1.2 所示,穗部发育开始于小穗分生组织的形成,二棱期时,小穗分生组织开始分化,直到顶端小穗分化完成,达到最大小穗数。同时,每个小穗上依次形成多个小花,随着小花的发育及部分小花退化,至开花前最大籽粒数确定,因此每个穗上的籽粒数潜力在穗发育过程中已经确定,该过程对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有着关键的作用。1.2 模式植物花序发育的基因调控模式植物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其总状花序相较于禾本科植物更加简单,仅由两类分生组织组成:分枝分生组织和小花分生组织。目前,禾本科植物花序发育的研究以水稻为主,对于小麦花序发育基因的研究较少,虽然这些基因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由于小麦穗型与水稻不同

籽粒数,大麦,发育过程,小花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3图1.2 大麦的花序发育过程及其对籽粒数的影响 (Sreenivasulu & Schnurbusch, 2012)Figure 1.2 The development of barley inflorescence and the effect on grain number (Sreenivasulu & Schnurbusch, 2012)大麦和小麦生殖生长阶段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小穗形成和穗生长。因为大麦小穗只有 1 个小花,籽粒数和最大产量潜力被确定。在小麦中,二棱期后,,穗发育继续经历三个阶段 (颖壳原基、外稃原基和小花分生组织),直到顶端小穗分化完成。其后,小花分化、发育和存活是穗生长阶段的主要过程。不是每一个分化的小花都能结实,因为每个小穗的几个顶端小花都会在穗生长阶段退化或不育。AP:芒原基;At:开花期;BGF:籽粒开始灌浆;CI:叶枕形成;DR:二棱期;Em:苗出现;Hd:抽穗期;Hv:收获;PM:生理成熟;Sw:播种。The reproductive period in barley and wheat has been subdivided into two phases, namely spikelet initiation and spikegrowth. Beacuse the barley spikelet contains only a single floret, grain number and therefore maximal yield potentialhave been determined. In wheat, following the double ridge stag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玲玲;;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2 杨雪;王丁;刘春雷;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韩鸿鹏;;四种培养基对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12期

3 杨雪;刘春雷;王丁;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付瑞敏;;低温预处理和聚乙二醇处理对小麦花药出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4 阿炉·芦根;;阿炉·芦根的诗[J];滇池;2017年05期

5 王特;孙海龙;;烟台地区苹果种植和小麦种植现状对比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7期

6 白红波;吕平安;吕元丰;朱昌涛;任永平;吕庆丰;叶优良;;小麦花后叶面喷肥对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年03期

7 郭建华;;喷洒亚硫酸氢钠可提高小麦产量[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1期

8 李有春;;不同插期小麦、大麦、小黑麦花后源库性状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9 王培;陈玉蓉;;C_(17)培养基应用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10 伊藤诚治;东先旺;位东斌;;小麦品种的耐冻性鉴定法[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林姝;何子伟;郭会君;古佳玉;谢永盾;赵世荣;李军辉;熊宏春;丁玉萍;刘录祥;;小麦花药漂浮培养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效果研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申玉香;郭文善;周影;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盐分胁迫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渭玲;梁宗锁;徐福利;;旱地施肥对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贾秀领;姚艳荣;张丽华;马瑞昆;张全国;;小麦花后土壤水分状况与籽粒灌浆过程关系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骆永丽;杨东清;尹燕枰;崔正勇;李艳霞;陈金;郑孟静;王玉竹;庞党伟;李勇;王振林;;外源6-BA和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小麦花后叶片功能与荧光特性的调控效应[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冯凯;王笑;周琴;蔡剑;姜东;;渍水锻炼对下一代小麦花后渍水胁迫下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丹 水清;郑麦9023“花粒”现象成因分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楠;小麦幼穗发育的转录组和miRNA调控网络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陈坤梅;小麦高光效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TaSCL1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秀波;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4 王峥;陕西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郝艳玲;西南麦区“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孟静;不同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差异的内在机制及其对氮密互作的调控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7 蔺占兵;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王东;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生理生态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赵翔宇;小麦花发育重要基因TaGI1与Ta MADS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10 薛哲勇;小麦耐盐、抗病转基因育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春;不同施氮条件下花后遮光对小麦氮代谢和籽粒品质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

2 崔景明;华北南部两熟区不同种植模式下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评价[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杨晨璐;秸秆还田和氮肥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李超;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乙烯和脱落酸对胚乳PCD调控机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5 岳影;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对小麦花后氮素分配和氮代谢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陈虎;中国地方小麦Wx蛋白等位变异及其对淀粉含量、组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7 周艳杰;中国地方小麦淀粉合成酶Ⅱa(SSⅡα)基因等位变异及机理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8 王磊磊;小麦强弱势粒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9 张玉雪;春季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施氮的防御补救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10 孙彬;渍水寡照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及模型构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0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50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5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