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旱地小麦氮磷管理优化

发布时间:2020-05-08 22:46
【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冬小麦典型种植区。长期大量氮磷肥投入,会导致土壤硝态氮累积、有效磷盈余,肥料增产效应下降,以及一系列不良环境效应。研究长期氮磷肥投入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确施肥量与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和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关系,对基于土壤养分推荐氮磷肥用量,实现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高效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2004年到2017年在陕西杨凌开展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4-2017年采样分析了长期不同氮磷用量与土壤氮磷钾含量、小麦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及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长期施氮小麦平均增产67.1%,生物量提高52.0%,收获指数提高9.5%。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32.5%和40.0%,千粒重下降7.1%。施氮量与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587 kg hm~(-2)的施氮量为215 kg N hm~(-2)。2.籽粒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不施氮相比,平均增加56.2%,磷含量降低24.9%,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氮收获指数、生理效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每增加100 kg N hm~(-2),需氮量增加0.5 kg 100kg~(-1),需磷量降低0.03kg 100kg~(-1),需钾量与施氮量间无显著关系。3.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速效钾无显著变化。小麦获得最高产量的95%、6300 kg hm~(-2)时,播前和成熟期硝态氮含量分别为6.0 mg kg~(-1)和8.0 mg kg~(-1),有效磷分别为12.0 mg kg~(-1)和15.0 mg kg~(-1),速效钾均为140mg kg~(-1),施氮量为150 kg N hm~(-2),施磷量为100 kg P_2O_5 hm~(-2)。4.长期施磷使小麦产量平均提高67.2%,生物量提高58.1%,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增加64.1%和8.0%,千粒重降低7.1%。施磷量与小麦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 465 kg·hm~(-2)的施磷量为144 kg P_2O_5 hm~(-2)。5.籽粒氮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与不施磷相比,降低6.6%;磷和钾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提高,分别提高37.1%和8.4%。磷吸收利用效率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施磷量每提高100 kg P_2O_5 hm~(-2),需磷量增加0.7g 100kg~(-1),磷收获指数降低2.6%,生理效率降低90.2 kg kg~(-1),农学效率降低18.3 kg kg~(-1)。6.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量呈显著正相关,随施磷量增加硝态氮降低,速效钾无显著变化。小麦获得最高产量的95%、6141 kg hm~(-2)时,播前土壤有效磷为12.0 mg kg~(-1),成熟期为13.8 mg kg~(-1),硝态氮分别为7.0 mg kg~(-1)和8.6 mg kg~(-1),速效钾分别为141mg kg~(-1)和140 mg kg~(-1)。小麦获得最高产量的95%施磷量为94 kg P_2O_5 hm~(-2),施氮量为160 kg N hm~(-2)。7.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小麦以最高产量的95%、6100-6300 kg hm~(-2)为目标产量较为合适。此时,施氮量约为150 kg N hm~(-2),施磷量为94 kg P_2O_5 hm~(-2),建议不施钾肥,播前或收获期土壤的硝态氮为6.0-9.0 mg kg~(-1),有效磷为12.0-15.0 mg kg~(-1),速效钾为140 mg kg~(-1)。因此,在长期使用氮磷肥时,应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关键养分含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依据土壤养分需求水平提供氮磷肥量,实现旱地小麦高产优质、绿色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J];宁波农业科技;2019年01期

2 李亚亚;;旱地小麦个体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2019年07期

3 ;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J];科学种养;2019年06期

4 秦中;;旱地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J];农村新技术;2019年06期

5 马喜利;;孟津县旱地小麦播种技术[J];河南农业;2018年04期

6 宋文红;;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2016年21期

7 赵艳红;;济源市旱地小麦生产情况及发展潜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6年23期

8 王志成;;2015/2016年陇县旱地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J];种子世界;2017年02期

9 常鸿杰;余从文;李金梁;;旱地小麦品种平麦02-1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12期

10 张园;田文仲;吴少辉;张学品;冯伟森;杨洪强;张灿军;;豫西旱作区旱地小麦高产特性及配套技术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可;;旱地小麦高产技术示范[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石岩;于振文;位东斌;余松烈;;旱地小麦节水优质高产配套技术[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崔欢虎;张鸿杰;张松令;闫翠萍;马爱平;;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最佳土壤库容深度模拟研究[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宏周;孙广建;张玉平;雷铁栓;王哲武;吕丽萍;;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旱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刘义国;位国峰;商健;林琪;;滴灌量对旱地小麦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陈炜;邓西平;聂朝娟;;不同栽培模式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灌浆过程中果聚糖外水解酶基因的表达[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张同兴;;岐山县旱地小麦丰产栽培经验[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9 孙存华;李扬;;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和生理状态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李建军;;小麦冬前弱苗高产的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林;“晋麦79号”成为山西旱地小麦接替主栽品种[N];科学时报;2011年

2 李艳;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N];山东科技报;2019年

3 哈丽娜;天水手工挂面:传承与发展并重[N];粮油市场报;2017年

4 吕兵兵;山东:“济麦三兄弟”表现不凡 成企业新宠[N];粮油市场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肖力伟 胡明宝;陕西又添旱地小麦新品种[N];农民日报;2016年

6 首席记者 魏贵富;山西旱地小麦亩产首破千斤大关[N];山西经济日报;2014年

7 王玉堂;旱地小麦抗旱管理有良法[N];农资导报;2013年

8 记者 赵玉亚 通讯员 张养利 王慧芳 郝双奎;我市旱地小麦试验播种任务完成[N];渭南日报;2013年

9 张平阳 实习生 谢尚园;旱地小麦也能稳产高产[N];西安日报;2003年

10 云南农业大学 高志明;旱地小麦高产有诀窍[N];云南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建永;旱地小麦生理生态性状演化及产量形成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胡雨彤;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差”影响因子评估[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3 程宏波;覆盖与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土壤水热条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4 孙东宝;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孙婴婴;陕西省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段文学;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7 祝英;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旱地小麦生产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机理[D];兰州大学;2016年

8 鲁清林;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热效应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9 赵红梅;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与水分运行机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清霞;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旱地小麦氮磷管理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魏斌;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蓄水及播种技术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3 段剑锋;氮磷互作对旱地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4 雷妙妙;深翻蓄水和磷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宋庆峗;长期采用优化施肥方法对旱地土壤肥力与养分效应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邓洋;硒营养素对旱地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7 冯艳莉;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孙富强;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性质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郑星辉;秸轩还田与施肥配合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俊峰;覆膜对旱地小麦同化物的积累及转运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5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55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a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