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马铃薯隐形损伤的生物散斑活性特征及检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7:46
【摘要】: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机械化作业在马铃薯生产中的比重将逐步加大,马铃薯块茎采收及采后处理中的机械损伤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监测机械损伤成为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首先结合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analysis,FEA)和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了马铃薯的跌落碰撞损伤模型,结合实测分析揭示了损伤产生规律;其次探讨了马铃薯损伤与生物散斑活性之间的特异性关系;最后对散斑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改进,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马铃薯隐形损伤的识别。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马铃薯跌落碰撞FEA模型的构建提出两种图像处理算法,辅助获取马铃薯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从而准确构建马铃薯FEA模型。使用图像处理算法得到外形轮廓特征点,构成第1方向特征曲线,控制横向结构特征;以已建好的第1方向特征曲线为基准组成第2方向特征曲线,控制纵向结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密切圆的计算平板压缩中马铃薯上下接触点处曲率半径的图像处理算法,计算得到弹性模量或时变弹性模量,从而确定马铃薯的弹性和粘弹性特征参数。两种算法均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出算法可靠性的结论。(2)马铃薯跌落碰撞动态响应和损伤模型分析应用FEA模型和马铃薯跌落实验考察马铃薯的跌落碰撞动态响应,揭示马铃薯跌落损伤发生规律。在FEA和融合力传感器及高速相机的跌落实验中将样本从200、400和600mm自由跌落,分别提取碰撞时间及、力峰值时间Tp、最大冲击力Fmax、最大形变Dmax和恢复系数r五个响应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FEA中Tc和Tp均随跌落高度的上升有较小幅度的下降,Fmax和Dmax均随跌落高度的上升明显增加,r与跌落高度没有明显相关关系,且保持较高水平。与弹性体相比,将马铃薯视作粘弹体时各参数与实验结果更相近。分析粘弹性马铃薯在跌落碰撞中的损伤模型,包括影响因素分析、损伤的响应参数监测等,发现影响损伤产生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材料参数碰撞角度跌落高度质量;响应参数中Tc和最大应力间存在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可用于监测损伤的发生。马铃薯在碰撞过程中,表皮极易发生擦伤,内部损伤首先发生在近表面处。(3)马铃薯生物散斑成像系统构建及优化构建了马铃薯生物散斑成像系统,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优选了散斑成像系统的激光波长,根据散斑图像对比度优化采集参数,并从多尺度水平评价了散斑图像。首先根据研究对象/指标选择合适的系统构件,然后调整优化成像及采集参数,最后对散斑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发现相比其他光色区域,在红光区域内表皮擦伤、近表面损伤与正常马铃薯光谱差异均较大,为激光光色选择提供理论支持。调整物距、ROI大小、曝光时间等参数,使得散斑图像的散斑粒子尺寸、饱和度和均匀度符合要求。(4)马铃薯生物散斑信号的处理方法改进针对通用型散斑信号处理方法(时域IM和频域WE)的缺点,提出改进方法,实现生物散斑有效处理。在原IM方法中加入异常点检测,并提出相邻帧相关系数法(Correlation of contiguous speckle patterns,CCSP)。在原 WE 中引入尺度增强因子,得到改进小波熵(Modified wavelet entropy,MWE)。本研究共涉及 THSP__IM、CCSP_IM、THSP_WE、THSP_MWE、CCSP_WE和CCSP_MWE六种活性特征提取方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根据分辨力、稳定性和鲁棒性原则选择最优处理方法。在本研究中,发现改进方法表现较优。(5)马铃薯损伤与生物散斑活性特异性变化规律基于FEA马铃薯损伤模型,结合马铃薯生物散斑图像的活性特征,对比可见光图像的颜色和纹理特征,探讨马铃薯损伤与其散斑图像的特异性变化规律。针对表皮擦伤,分别提取马铃薯样本颜色、纹理和活性共16个特征。其中,活性特征由优选的CCSP_IM和THSP_MWE两种方法提取。对活性变化进行监测,发现在擦伤后存储时间、样本质量和擦伤部位三个因素中,仅有时间对活性变化有显著影响。散斑活性在擦伤1 d内显著增加,然后又迅速降低,直至接近正常组织活性。对近表面损伤同样提取颜色、纹理和活性特征。优选方法CCSP_WE和CCSP_MWE用于监测活性。发现正常、轻微损伤和薯肉变色样本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且活性变化不依赖于损伤的深度。纹理特征对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且纹理越明显,活性越低。(6)马铃薯近表面损伤定性和定量统计分析马铃薯近表面损伤有正常、轻微损伤和薯肉变色三种情况,对各损伤情况的分布规律(定性)和黑斑深度d1、高度d2(定量)进行统计分析,并考察质量m、曲率半径r、曲率比Ratio和纹理特征Con对损伤发生可能性、d1和d2的影响。研究发现,m对损伤产生的可能性没有影响,不同碰撞部位产生损伤的可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茎端芽端≈薯身,且在茎端位置产生的损伤最有可能发生黑变,形成薯肉变色。r和Con对于损伤发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表面越光滑、曲率半径越小,越容易产生损伤。四个因素在0.05水平上对d1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茎端部位d1相对其他两个部位明显偏小。对于d2,m和r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质量越大、曲率半径越小,d2越大。(7)基于生物散斑活性的马铃薯表皮擦伤识别研究基于表皮擦伤生物散斑活性变化的规律,构建马铃薯表皮擦伤分类器,并进一步融合颜色和纹理特征,实现马铃薯表皮擦伤识别。选择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决策树(Decision tree,D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三种分类器对马铃薯表皮擦伤情况进行二分类。研究表明,LR分类模型相对DT和SVM效果更优,在擦伤1d以内时,活性特征分类效果明显,而擦伤1d以后,颜色特征表现更好。将活性特征和颜色特征组合与LR相结合,构成分类器Fusion_LR。不同时间段,正常样本正确识别率、擦伤样本正确识别率和总体正确识别率均值分别为89.76%、92.76%和91.28%。(8)基于生物散斑活性的马铃薯近表面损伤识别研究基子近表面损伤生物散斑活性变化的规律,构建马铃薯近表面损伤分类器,并进一步融合颜色和纹理特征,实现对正常、轻微损伤和薯肉变色马铃薯的识别。选择分类器LR和DT用于二分类(正常-损伤),SVM同时用于二分类和三分类(正常-轻微损伤-薯肉变色)。结果表明,二分类情况下,芽端、茎端和薯身位置的最优分类器分别为BA_DT、BA_LR和Fusion_DT,对正常样本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47.8%、41.7%和53.3%,对损伤样本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70.8%、84%和73.3%,总体识别正确率分别为61.2%、78%和66.1%。不考虑马铃薯的具体部位时的优选分类器是Fusion_LR,对损伤的识别正确率提高至87.1%,但正常样本中仅有34%能被正确识别,总体识别率为70.9%。三分类情况下,不同部位优选的分类器均是Fusion_SVM,但对轻微损伤均没有识别能力。
【图文】:

流程图,采后处理,马铃薯,流程图


马铃薯是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对维护全球粮食安逡逑全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2005?20丨4年的十年间世逡逑界和中国马钤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如图1-丨所示。可见,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逡逑提高,在2014年分别达到5.65万hm2和0见5亿t,比2005年增长了约丨5_7%和34.8%。逡逑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约占全世界的乃%),已成为世界上马逡逑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另外,我国马钤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逡逑势.但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多为耕地较为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生产规模小而分散,逡逑生产方式粗放,脱毒种薯普及率低,,导致单产水平较低[2】》2014年,全国平均马铃薯单逡逑产为丨6.91邋t/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逡逑(a)逦_*?盆界—1中2逦占比逦(b}逦??登界?中s邋—占比逡逑2005邋2006邋2007邋2008邋2009邋2010邋2011邋2012邋2013邋2014逦

薄壁组织,马铃著,解剖结构,茎端


过一定的破坏应力边界时,便会发生损伤。马铃薯组织结构对抵御机械损伤有直接关逡逑系,如薄壁组织中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排布能够对样品的机械性能产生影响[|G]。马铃逡逑薯不同部位组织结构不同,相应的破坏应力也不同。马铃薯块茎解剖结构如图1-3所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391.41;S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于北;王铮;;错位散斑检测复合材料模拟缺陷试验[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S1期

2 贾晓艳;马铁军;;结构参数对蜂窝复合材料错位散斑检测结果的影响[J];无损检测;2015年04期

3 孙旭;杭柏林;;错位散斑技术及其在轮胎检测中的应用[J];轮胎工业;2007年07期

4 于国明,宋菲君,陈雄;错位散斑效应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四川激光;1983年03期

5 胡孟晗;董庆利;刘宝林;屠康;宋晓燕;;生物散斑技术在农产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4期

6 陆鹏,张熹;一种新的相移电子剪切散斑方法在离面位移梯度场测量中的应用[J];实验力学;2005年02期

7 米红林;;基于光力学的剪切散斑技术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1期

8 张坚;耿荣生;;复合材料的现场电子剪切散斑检测技术研究[J];无损检测;2007年07期

9 张坚;耿荣生;;飞机复合材料的现场电子剪切散斑检测技术[J];信息与控制;2010年01期

10 谭理则;;变形测量中的数字散斑相关搜索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瀛洁;刘yN庆;;数字散斑相关测量中的曲面拟合搜索方法[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2 周辛庚;;散斑错位干涉测振法的研究[A];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振动与噪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3 王海涛;罗秋凤;周必方;谭玉山;;双脉冲电子散斑及其模拟[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陈源;顾彬;叶欣;崔峻辉;刘徐阳;何霁;李淑慧;;细小散斑测试新方法在板材断裂中的实验研究[A];创新塑性加工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闫海涛;王鸣;;散斑相关定位技术实验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何世赞;陈务军;;数字散斑测量在膜材试验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7 白义如;白世伟;何世平;冯传玉;;含有空洞的数字散斑互相关技术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郭广平;刘永斌;王珏;张淑香;;蜂窝结构的错位散斑无损检测技术[A];2006年第二届七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学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广平;刘永斌;王珏;张淑香;;蜂窝结构的错位散斑无损检测技术[A];北京机械工程学会2006年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黄伟;明海;;主观散斑在不同区域的跟踪性能比较[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靳军 王朝阳;新品彩色马铃薯有“颜值”更有价值[N];山西科技报;2019年

2 京文;一亩马铃薯只需两克种子[N];山西科技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刘沙沙;调温储窖助马铃薯种植户增收[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9年

4 蒋宝栋 实习记者 刘泽祥;北林1万吨马铃薯出口迪拜[N];绥化日报;2018年

5 通讯员 武必辉 李四琳;法院依法维护农户权益[N];德宏团结报;2019年

6 ;把科技创新融入马铃薯全产业链[N];定西日报;2019年

7 记者 张莉芳;第四届中欧马铃薯论坛在安定举办[N];定西日报;2019年

8 记者 马军华;平川区马铃薯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蛋蛋”[N];白银日报;2019年

9 王自利;马铃薯价格呈下滑态势[N];河北科技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旭颖;马铃薯销量短期仍难有起色[N];新农村商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迎旺;马铃薯隐形损伤的生物散斑活性特征及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刘应高;四川松针散斑壳菌的种群结构及其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董磊;激光三维显示中散斑抑制及散斑测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常宏;激光显示中散斑抑制和主观散斑跟踪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薛冬新;激光扭矩测量中散斑统计学理论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邱建军;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流速测量准确性改善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曼;高斯相关随机表面光散射散斑场的相位奇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及其在工程测试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王雅儒;动态散射介质散斑场的电场蒙特卡洛模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斌;激光散斑场相位奇异理论及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俊;蜂窝夹层结构的激光错位散斑检测技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2 朱猛;电子散斑技术在轮胎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申浩Oz;散斑测量在工程无损检测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刘晶;光学散斑原理及其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同磊;轴棱锥相位随机调制产生无衍射散斑的方法及应用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6 龙涛;基于方位角随机相位调制产生无衍射散斑[D];山东大学;2018年

7 杨钰玲;关联成像中散斑场性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段振涛;关联成像用赝热光源快速相位调制方案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夏强强;基于计算全息再现像散斑噪声的抑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焦梦锦;基于编码调制的散斑场纵向相关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3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3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