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品种密度对渭南市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31 01:48
【摘要】:玉米是陕西第二大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保持在100万hm~2左右,但陕西玉米单产普遍较低,究其原因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与缺乏主栽品种、栽培技术集成度低等有关。品种、播期、密度、地域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主要影响因子,调整种植播期、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措施。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更换优良品种以及配套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栽培措施是实现高产栽培、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本研究以近年来在陕西渭南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种植密度、播期、品种、地点比较试验,并对各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渭南市主推玉米品种选择及适宜播期、密度及其适宜的区域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目前渭南主栽的5个玉米新品种,分别选择白水、大荔、澄城、临渭区等4个试点,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玉米生育期与播期密切相关。不同处理条件下对玉米百粒重影响明显,先玉335、郑单958、陕单618表现相对较好,且其D1(6.75×10~4·hm~(-2))好于D2(8.25×10~4·hm~(-2))。播期提前明显提高玉米产量,且变异系数春播小于夏播,产量表现为白水县澄城县大荔县临渭区。春播的白水县与澄城县试点表现高产,但受密度影响变化幅度大。(2)对不同产量的分析表明,随单产水平提高春播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不断增加,而夏播表现为百粒重不断降低,穗粒数不断增加。随单产水平提高,春播穗粒数、百粒重与产量相关性越明显,而夏播表现不明显。(3)先玉335、陕单618、郑单958玉米品种表现优良,陕单622在大荔县、临渭区试点表现高产。(4)在渭南市澄城县等地开展旱作玉米地膜覆盖垄侧种植技术示范,选用郑单958、陕单618等玉米品种,采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测土配肥、宽窄行播种、合理密植、病虫草无公害防治”六项关键技术,示范区实现9459kg/hm~2高产记录,高出全县玉米平均产量3222 kg/hm~2,增产率达51.6%,增产增效明显。因此,根据品种特性与当地生态环境选择适宜播期密度进行合理种植。推广玉米耐密、广适品种非常重要,同时根据适宜的播种时期和地域达到高产稳产。
【图文】:

穗粒数,种植密度,玉米品种,百粒重


差异主要表现在品种之间,即陕单 618 穗粒数最高,陕单 622、先玉 335 次之,陕单 609、郑单 958 最低,在 D1 密度下白水县春播穗粒数差异小且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澄城县、临渭区品种间穗粒数差异明显高于其它试点,临渭区先玉 335、郑单 958 穗粒数明显高于其它品种,,而澄城县试点不同品种穗粒数在不同密度表现不一,先玉 335 在 D1 穗粒数最高,而陕单 618 在 D2 最高。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试点、品种、播期相互影响玉米穗粒数,因此要根据品种及其相适应的气候环境、密度、播期进行合理种植,使之穗粒数达到最高,本研究得出先玉 335、郑单 958、陕单 618 在较多试点等条件下穗粒数表现较好。不同处理百粒重表现差异明显,其中春播玉米百粒重先玉 335、郑单 958 最高,且其 D1 高于 D2;夏播大荔县试点陕单 618、郑单 958 百粒重最高,临渭区试点在D1 先玉 335 百粒重最高,陕单 618 百粒重最低。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对玉米百粒重影响明显,先玉 335、郑单 958、陕单 618 表现相对较好,且其 D1 好于 D2。产量不同试点表现明显,表现为白水县>澄城县>大荔县>临渭区,且春播产量明显高于夏播,表明播期提前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白水县 D1 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陕单 618、先玉 335 在各处理表现最好,表明陕单 618、先玉 335 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表现高产。

种植密度,玉米品种,百粒重,实际产量


图 3-2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的百粒重Fig3-2 100-seed weight of Maize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图 3-3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的实际产量Fig3-3 Actual yieldof Maize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军红;张仁陟;李玲玲;罗珠珠;蔡立群;柴强;;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11期

2 周婷婷;李军;司政邦;;种植密度与品种类型对渭北旱地春玉米产量和光能利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3 段宏凯;李卫东;王锦慧;杜天庆;唐嫣然;梁李涛;曹恒伟;王荣;刘健伟;莫婷;韩琼玉;刘慧琴;;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24期

4 陆伟婷;于欢;曹胜男;陈长青;;近20年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16期

5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潘晓莹;;水肥互作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6 冯尚宗;王世伟;彭美祥;刘宁;孔金花;赵理;赵桂涛;;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03期

7 董朝阳;刘志娟;杨晓光;;北方地区不同等级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8 冯尚宗;王世伟;彭美祥;刘宁;赵桂涛;;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5年03期

9 王柳;熊伟;温小乐;冯灵芝;;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1期

10 王明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笛;中国玉米产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689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9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