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小麦籽粒缺陷型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1 06:10
【摘要】:籽粒正常发育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本保障,籽粒表型的遗传研究对于解析小麦籽粒形态建成和产量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育种过程中我们鉴定到一批籽粒缺陷型(Defective kernel,Dek)小麦材料,其成熟籽粒凹陷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都有严重影响。本研究选用一对小麦Dek近等基因系BL31和BL33杂交构建遗传作图群体,利用高通量的SNP芯片结合经济灵活的SSR标记实现了Dek QTL的定位,并依据小麦参考基因组的基因注释和生化分析预测了候选基因,为Dek控制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缺陷型籽粒的百分率(Dek率)界定籽粒表型。亲本BL31的Dek率为0,BL33的Dek率为100%。表型相关性分析显示遗传群体在不同环境间的相关系数0.70 0.92(P0.01);方差分析显示Dek率在株系间差异显著,在环境间差异极显著,其广义遗传力为0.95。遗传群体在3个环境中的Dek率分布均呈明显的“峰-谷”模式,表明在群体中存在控制Dek的主效QTL。2.通过对BL31和BL33进行Wheat660K SNP芯片检测,发现染色体1A、1B、2A、3A、3B、4A、4B、5A、6B和7B上多态性SNP频率相对较高,判定它们更有可能包含Dek QTL;通过筛选分布于这些染色体上的783个SSR标记,发掘到35个在亲本、基因池和极端群体间表现一致的多态性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对F_2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有15个被整合到3B和4A两个连锁群上,结合表型数据共检测到3个稳定的QTL,分别命名为QDek.caas-3BS.1、QDek.caas-3BS.2和QDek.caas-4A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4.78% 18.17%、16.61% 21.83%和19.08% 28.19%。3.为了对目标QTL区段进行标记加密,共将60个双亲间多态性的SNP转化为CAPS标记,其中3个CAPS标记成功把QDek.caas-3BS.2和QDek.caas-4AL的遗传距离分别缩小到14.01 cM和13.18 cM。另外,AX-110042240和AX-108996126进一步增加了QDek.caas-3BS.1和QDek.caas-4AL的标记密度。4.生化分析显示,籽粒缺陷型株系BL33成熟籽粒的淀粉含量低于正常株系BL31,但是几乎整个灌浆期BL33的籽粒蔗糖含量要高于BL31,这意味着缺陷型株系蔗糖和淀粉代谢通路异常。根据中国春的参考基因组,QDek.caas-3BS.1、QDek.caas-3BS.2和QDek.caas-4AL相应的物理区间为11.24 Mb、1.16 Mb和1.13 Mb,分别包含206、14和13个编码基因。其中9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或籽粒发育相关,转录组和定量PCR分析显示,仅有4个基因在发育的籽粒中有较高的表达活性,分别命名为TaFba-3B、TaBff-3B、TaABA4-3B和TaSus-4A,推测它们是控制Dek的候选基因。
【图文】:

结构图,小麦籽粒,结构图,籽粒干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成熟的小麦籽粒主要分为种皮(Seed coat)、胚乳(Endosperm)和胚(Embryo)三个部分,其中,胚又包括盾片(Scutellum)、胚芽(Plumule)和胚根(Radicle)三部分(图 1.1)。种皮是一层具有保护功能的外皮层,是由果皮和种皮紧贴在一起形成的复合组织,约占籽粒干重的14%;发育完整的胚占籽粒干重的 3% 左右;胚乳是小麦籽粒中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储能组织占籽粒干重的 83% 左右,其中有 80% 90% 左右为淀粉,因此胚乳中淀粉含量是小麦籽粒产量和面粉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White and Edwards, 2008; Shewry and Morell, 2001)。

分子结构图,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淀粉粒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们以重复的方式聚集,使得分支频率相对较高的区域与几乎没有分支的区域交替(Keeling andMyers, 2010)。直链淀粉的含量较支链淀粉低,两者在籽粒淀粉中的含量比大约是 1:3。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通过形成淀粉粒贮存在胚乳中,,淀粉直接由这些半结晶的淀粉颗粒组成,经萃取干燥后形成白色粉末状。淀粉粒的微观结构是直径约为 0.5 100 μM 的球形、椭圆形或多面体。淀粉粒的大小和形态由产生淀粉粒的器官的特征决定(Jane et al., 1994)。淀粉粒在大多数环境条件下都可以被认为是中等惰性的,几乎不能保持水分,这些特性使它们成为理想的储存和运输物质。研究证明,支链淀粉合成过程受阻会导致淀粉粒形态的改变,而直链淀粉不是正常淀粉粒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即便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很大,淀粉粒形态都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玲玲;;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2 杨雪;王丁;刘春雷;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韩鸿鹏;;四种培养基对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12期

3 杨雪;刘春雷;王丁;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付瑞敏;;低温预处理和聚乙二醇处理对小麦花药出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4 阿炉·芦根;;阿炉·芦根的诗[J];滇池;2017年05期

5 王特;孙海龙;;烟台地区苹果种植和小麦种植现状对比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7期

6 白红波;吕平安;吕元丰;朱昌涛;任永平;吕庆丰;叶优良;;小麦花后叶面喷肥对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年03期

7 郭建华;;喷洒亚硫酸氢钠可提高小麦产量[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1期

8 李有春;;不同插期小麦、大麦、小黑麦花后源库性状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9 王培;陈玉蓉;;C_(17)培养基应用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10 伊藤诚治;东先旺;位东斌;;小麦品种的耐冻性鉴定法[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林姝;何子伟;郭会君;古佳玉;谢永盾;赵世荣;李军辉;熊宏春;丁玉萍;刘录祥;;小麦花药漂浮培养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效果研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申玉香;郭文善;周影;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盐分胁迫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渭玲;梁宗锁;徐福利;;旱地施肥对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孟维伟;张正;徐杰;南镇武;刘灵艳;高华鑫;郭峰;万书波;;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A];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5 贾秀领;姚艳荣;张丽华;马瑞昆;张全国;;小麦花后土壤水分状况与籽粒灌浆过程关系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骆永丽;杨东清;尹燕枰;崔正勇;李艳霞;陈金;郑孟静;王玉竹;庞党伟;李勇;王振林;;外源6-BA和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小麦花后叶片功能与荧光特性的调控效应[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7 冯凯;王笑;周琴;蔡剑;姜东;;渍水锻炼对下一代小麦花后渍水胁迫下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丹 水清;郑麦9023“花粒”现象成因分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利莉;毒死蜱和氧乐果在小麦生长贮藏过程中的降解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刘盼;小麦穗型发育关键基因Q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李春霞;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冯楠;小麦幼穗发育的转录组和miRNA调控网络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5 易媛;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6 顾蕴倩;模拟弱光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生产力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7 陈坤梅;小麦高光效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TaSCL1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秀波;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9 王峥;陕西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郝艳玲;西南麦区“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小麦籽粒缺陷型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吕绪方;花后叶面喷施氮磷钾对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丁梦云;小麦—卵穗山羊草异附加系CS-Ae.G-1Mg品质形成机制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郭启平;小麦HGGT基因的转化、表达与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笑媛;锌与农药、磷钾及生物刺激素配合喷施对小麦籽粒富锌效果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胡博;麦棉两熟连续秸杆还田对土壤肥力与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张姗;镁缓解高温抑制小麦籽粒灌浆的生理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董明;叶面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不同层次面粉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9 崔景明;华北南部两熟区不同种植模式下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评价[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唐学玲;基因枪介导的小麦抗赤霉病相关RNAi片段的转化及其后代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1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91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