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再生稻头季机收对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2 18:09
【摘要】:再生稻是一种播种一次、收获两次的种植模式,具有节水、省种、省工、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水稻生产转型期间一项种植模式的重要创新。目前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适合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栽培技术却相对薄弱,再生稻头季机收时收割机会碾压部分稻桩导致再生季减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收再生稻的发展。在生产中人们发现再生稻头季机收后碾压区再生苗萌发迟、生长慢,造成非碾压区边行的通风透光和养分供应状况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有利于非碾压区产生产量上的边际效应,从而弥补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造成再生季的产量损失。针对这一假说,本研究于2016-2017年在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通过两年大田试验,设置了四种不同的头季收割方式:头季机械收割;头季机械收割后去除碾压区稻桩;头季手工收割后按照机割碾压区位置和大小去除稻桩;头季手工收割。其目的在于(1)探究再生稻头季机械收割与头季手工收割相比再生季的产量损失率;(2)探究头季机收后再生季碾压区产量损失所造成的减产效应;(3)探究头季机收后再生季非碾压区边际效应的增产效应;(4)比较头季机械收割和头季手工收割后再生季稻米品质的差异。试验结果如下:1.在两年的大田试验中,头季手工收割后黄华占和两优6326再生季两年的产量范围分别是4.93-5.61 t ha-1和5.87-6.60 t ha-1,头季机械收割后黄华占和两优6326再生季两年的产量范围分别是3.94-5.30 t ha-1和4.77-6.85 t ha-1。2016年头季机械收割再生季的产量与头季手工收割相比差异不显著;2017年两个品种头季机械收割再生季的产量比手工收割的低18.7%-20.1%。造成两年头季机械收割后再生季产量产生差异的原因是:○1 2016年的机械碾压率设置为25.0%,低于2017年的33.3%(为了与生产实际相符,通过改变收割机单次收割的行数实现)。○2 2016两个品种碾压区的产量为2.44-4.70 t ha-1,显著高于2017年两个品种碾压区的产量1.01-1.10 t ha-1。2.与头季手工收割后再生季的产量相比,头季机收后碾压区产量降低。黄华占碾压区产量降低导致的减产效应是14.1%-26.5%,两优6326是7.2%-27.1%。头季机收后碾压区的减产效应主要是由于碾压区的稻桩受到破坏,导致碾压区的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和干物质量显著低于头季手工收割。3.非碾压区边行与手工收割对照相比的边际效应为0.9%-54.2%,机收后非碾压区边际效应主要体现在边行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和地上部干物质比头季手工收割处理高。与头季手工收割后再生季的产量相比,头季机收后非碾压区由于产生了边际效应而使产量升高。黄华占非碾压区产量升高造成的增产效应是6.8%-8.9%,两优6326的是8.3%-11.0%。4.与头季手工收割相比,头季机收后再生季非碾压区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无显著区别;碾压区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显著上升,但碾压区米质的变化对机收再生稻再生季的整体米质影响较小。总体上,头季机械收割再生季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与手工收割相比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再生稻头季机械收割后非碾压区产生的边际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头季机械收割碾压区产量下降对再生季造成的产量损失,但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碾压区产量的损失率才是提高机收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关键。与再生稻头季手工收割相比,头季机械收割没有显著降低再生季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


112017图 1 头季四种收割处理示意图(2016 年和 2017 年)Fig.1 Four harvesting treatments at the maturity of main crop in 2016 and 2017

示意图,示意图,边行,产量


图 2 再生季成熟期田间取样示意图(a:2016 年;b:2017 年)Fig.2 Four harvesting treatments at the maturity of main crop in 2016 (a) and 2017 (b)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 =边行产量 产量 产量× 100 (1)BEI表示 H1、H2 或 H3 非碾压区边行与 H4 (CKe)相比的边际效应。其中边行产量表示边行 12(或者 18)蔸的产量,CKe 表示 H4 中 12(或者 18)蔸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水清;党洪阳;王玉猛;;水稻一季+再生头季稻机收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2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蒋鹏;郭晓艺;刘茂;;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9期

3 钱太平;梅少华;张键;喻均吉;翟中兵;方锡文;陈建军;张丛德;魏坦雄;;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4 陈鸿飞;张志兴;林文雄;;促芽肥对水稻再生芽萌发生长过程蛋白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12期

5 彭少兵;;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8期

6 刘明星;张林;范青华;熊洪;周兴兵;朱永川;蒋鹏;刘茂;郭晓艺;徐富贤;;前氮后移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4年04期

7 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杂交中稻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其与头季稻米质的关系[J];中国稻米;2014年01期

8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郭晓艺;张林;刘茂;周兴兵;;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36期

9 费震江;董华林;武晓智;周鹏;;湖北省再生稻发展的现状及潜力[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24期

10 刘正忠;;再生稻头季机收关键技术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何红卫;乐明凯;;湖北:再生稻如何绿色“再生”[N];农民日报;2017年

2 孙秀艳;;机动车污染是灰霾重要成因[N];人民日报;2014年

3 ;全力以赴打好秸秆禁烧这场硬仗[N];新华日报;2012年

4 简放鹏;孔棣;;被洪水淹没的水稻还有救[N];泸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鸿飞;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及比较蛋白组学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郑景生;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与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3 肖应辉;水稻再生特性及其与内源激素等生理因素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晓春;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筛选与头季收获方式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周红英;再生稻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杨和川;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4 姜照伟;再生稻的N素吸收特性及增产效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93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93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