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低地型八倍体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的表型分析及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20:15
【摘要】: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原产于北美洲的多年生禾本科草本C_4植物。本研究以四倍体低地型柳枝稷品种Alamo(4-1)为研究材料对柳枝稷染色体加倍体系进行优化,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愈伤组织,借助组织培养建立了柳枝稷染色体加倍高效体系,并对3个四倍体低地型柳枝稷品种Alamo(4-1)、Kanlow(83-2)、Newyork(84-1)的加倍植株进行倍性鉴定(Kanlow(83-2)、Newyork(84-1)2个品种加倍植株之前已经获得);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3个低地型柳枝稷八倍体植株的表型进行系统评价,并对其光合生理和耐盐生理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低地型四倍体柳枝稷品种Alamo(4-1)的幼穗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采用0.1%的秋水仙素对愈伤组织分别进行0 d、2 d、3 d、5 d和7 d的诱导处理,结果表明,诱导处理3 d时诱导率最高,其诱导率高达48.7%。通过气孔形态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3个四倍体低地型柳枝稷品种加倍植株的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单位视野内八倍体叶片气孔数明显少于四倍体,八倍体气孔显著大于四倍体。流式细胞仪鉴定则表明八倍体细胞DNA相对含量约四倍体的两倍。(2)低地型八倍体柳枝稷表型分析。以在田间种植2年的3个低地型柳枝稷品种的八倍体及其四倍体对照为研究材料,系统分析了3个低地型柳枝稷品种的株高、分蘖、茎粗、叶片等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3个柳枝稷品种八倍体和四倍体的株高和分蘖在不同生长时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株高于七月初增速最快,在八月中旬逐渐稳定;分蘖于八月中旬达到第一个峰值,秋季生长停止时达到第二个峰值;3个柳枝稷品种四倍体的株高和分蘖增加趋势线均高于八倍体;与四倍体相比,3个柳枝稷品种八倍体株高降低;分蘖减少;花粉大小和单蘖重增加,但植株鲜重显著降低。(3)比较分析了3个低地型柳枝稷品种八倍体及其四倍体对照的光合生理差异。与其四倍体对照相比,3个低地型柳枝稷八倍体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增加;进一步对其叶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低地型八倍体柳枝稷的叶肉细胞增大,叶肉细胞排列紧密,叶绿体数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叶片维管束鞘显著增大。(4)研究比较了3个低地型柳枝稷八倍体及其四倍体对照种子的特征,与四倍体对照比,八倍体柳枝稷的种子明显增大和千粒重显著增加。通过测定3个低地型柳枝稷八倍体及其四倍体对照种子在不同盐溶液(0、60、120和180 mmol/L的NaCl)中的发芽率、幼苗芽长、根长和鲜重,结果表明,柳枝稷Alamo(4-1)的种子耐盐性最好;进一步通过苗期不同盐溶液(0、100、200 mmol/L的NaCl)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对照相比较,柳枝稷Alamo(4-1)八倍体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显著降低,而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则显著增强,表明其耐盐能力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78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再生植株诱导,愈伤,愈伤组织诱导,柳枝稷


图 2-1 柳枝稷再生植株诱导Fig. 2-1 Callus induction of switchgrass(A:愈伤组织制备;B:愈伤组织诱导;C:愈伤增殖;D:愈伤分化)C 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玉;唐朝晖;李洪杰;闫文泽;刘少翔;闫贵云;郭庆;孙善澄;;八倍体小偃麦营养品质及主要品质特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3年12期

2 郑企成;朱耀兰;陈文华;;八倍体小黑麦单倍性胚性细胞无性系的建立[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4期

3 郑企成;朱耀兰;陈文华;;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无性系性状变异[J];核农学报;1987年04期

4 王桂芝,薛玺,王同昌,徐香玲,李集临;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及其细胞遗传[J];遗传学报;1988年05期

5 华振基 ,王俊 ,陶维海;八倍体小黑麦双受精进程的形态学观察[J];宁夏农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华振基 ,陶维海 ,王俊;八倍体小黑麦籽粒发育形态学观察[J];宁夏农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7 戎均康,汪丽泉;八倍体小大麦新物种的选育[J];遗传;1989年03期

8 薛启汉,林长平;通过未减数配子途径合成八倍体甘薯植株[J];中国农业科学;1989年04期

9 薛秀庄;王祥正;;八倍体小偃麦中_3、中_4、中_5、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1989年05期

10 钟冠昌,高国安;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的研究——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J];作物学报;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兴锋;鲍印广;亓晓蕾;何方;崔雨;王洪刚;;八倍体小偃麦混合基因组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2 刘爱峰;张芝兰;郝元峰;王玉海;王洪刚;;八倍体小偃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初步鉴定[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善澄;李洪杰;;小偃麦类型与物种形成的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4 钟冠昌;;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高优503的选育与产业化[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裴艳茹;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八倍体小偃麦的细胞学及抗病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6 蒋云;张洁;郭元林;尹春蓉;宣朴;;高能混合粒子场辐照小麦种子并贮藏后的生物学效应[A];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2015年

7 罗巧玲;郑琪;韩方普;安调过;;六倍体与八倍体小黑麦的染色体组成及其变异[A];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亓晓蕾;八倍体小偃麦混合基因组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和小偃麦种质系的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2 庞玉辉;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海燕;低地型八倍体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的表型分析及生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温生娟;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3 王军玲;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离体快繁及八倍体新种质的选育[D];西南大学;2008年

4 程强强;蝴蝶兰栽培品种叶片培养及八倍体诱导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5 张爽;柳枝稷幼穗再生体系建立与八倍体诱导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熊洋;广藿香多倍体诱导与鉴定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4年

7 闫小丹;八倍体小偃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荣荣;枣和酸枣不同基因型的组培快繁比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晓东;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结合辐射诱导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海涛;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遗传学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9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19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