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SmMYB36基因对萜类和苯丙烷代谢途径调控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7.53
【图文】: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又称红根、大红袍等,是草本植物,属于多年生叶植物唇形科鼠尾草属,生长于中国北方、韩国和日本等地(Yang et al. 2013;Wenp et al. 2011))。丹参干燥的根呈细长状,有分支,砖红色,可以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主要治疗妇科病,具有活血化瘀、调经等功效,对血瘀的妇女痛经、闭经具有良好的疗效,此外对缺血性心血管病、神经性衰弱失眠、病、关节痛等均有疗效(陈凌霆等 2018; 陈文娟 2016)。丹参的有效药用成分有亲的酚酸类物质和亲脂性的丹参酮类物质,其中酚酸类物质包括迷迭香Rosmarinicacid,RA)、丹酚酸 B(Salvianolic B, SalB)、咖啡酸(Caffeic acid)、丹(Danshensu)、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原儿茶3,4-Dihydroxybenzaldehyde)、肉桂酸(Cinnamic acid)、对香豆酸(p-Hydroxycinnamcid)和丹酚酸 A(Salvianolic acid A, SalA)等,其中主要药性成分是丹酚酸 B 和迷酸。丹参酮类物质包括丹参酮 I(Tanshinone I)、丹参酮 II A(Tanshinone IIA)、丹参酮 I(Dihydrotanshinone I)、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异隐丹参Isocryptotanshi-none)、丹参酮 IIB(Tanshinone IIB),其分子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均邻琨或对琨的结构(代晓光和苏长兰 2018; 宋经元等 2013; 王涵等 2018)。
图 1-2 几种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张顺仓 2014).1-2 Chemical structures of some of tanshinones in S. miltiorrhiza(Zhang Shuncang 2参中亲水性的酚酸类物质合成途径目前已经研究的较为透彻,糖酵解(Gy,GP)途径生成 4-磷酸-赤藓糖,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 PEP),通过醛醇缩合反应(Phenethyl alcohol, DAPH),进入莽草酸循环(Shikimate pathway),发应生成 3-脱氢奎宁酸,一系列反应后生成分支酸,通过预苯酸生成途径(L-Tyrosine)和 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其中 L-酪氨酸通过酪氨酸氨酶(Tyrosine-α-ketoglutarate aminotransferase, TAT)生成了 4-羟苯基ydroxyphenylpyruvate, 4-HPPA ), 再 通 过 羟 基 苯 丙 酮 酸 还 原 酶 (phenylketate reductase, HPPR)的作用生成了 4-羟基苯乳酸(4-Hydroxyphe4-HPLA)(Hou X et al. 2013; Huang B et al. 2008; W C et al. 2008; Xiao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解氨酶的作用下生成了肉桂酸(T-Cinnamic acid),桂酸-4-羟化酶(Cinnamic acid-4-hydroxylase, C4H)作用生成了 4
图 2-1 电泳检测 PCR 产物er, 1: 克隆得到的 SmMYB361-111片段产物 (B) M: DL2000 ma段产物 (C) M: DL2000 marker, 3: 克隆得到的SmMYB36112-1DL2000 marker, 4: 克隆得到的 SmMYB361-153片段产物Fig. 2-1 Electrophoresis of PCR productsrker, 1: cloned SmMYB361-111fragment products (B) M: DL2000 mment products (C) M: DL2000 marker, 3: cloned SmMYB36112-153) M: DL2000 marker, 4: cloned SmMYB361-153fragment products 截断片段通过 Gatway 构建到表达载体 pDEST-GBKT菌感受态细胞中,对单克隆进行菌液 PCR 鉴定,鉴KT7-SmMYB36 大小约 500 bp,pDEST-GBKT7-SmM, pDEST-GBKT7-SmMYB36112-160大 小 约 mMYB361-153大小约500 bp和pDEST-GBKT7-SmMYB,将重组载体质粒送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预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冬梅;袁媛;黄璐琦;梁日欣;邱德有;;丹参毛状根不同培养时期有效成分的积累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09期
2 周伟;姚倩雯;钱忠英;沈亚芳;刘园园;张磊;周根余;开国银;;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邱德有,宋经元,马小军,祁建军,张荫麟;丹参毛状根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的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4年05期
4 蔡媛;钟灿;谢芳一;沈冰冰;张水寒;;基于响应面法对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8年11期
5 崔光红;黄璐琦;邱德有;袁媛;付桂芳;;丹参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Ⅱ——丹参毛状根不同时期基因表达谱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13期
6 边丽华;邹琳;周洁;刘伟;王晓;;茉莉酸参与介导镧诱导丹参毛状根活性物质的积累[J];中药材;2017年10期
7 王学勇;崔光红;黄璐琦;邱德有;;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和释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04期
8 张荫麟,宋经元,吕桂兰,刘惠灵;丹参毛状根培养的建立和丹参酮的产生[J];中国中药杂志;1995年05期
9 张金家;谈荣慧;;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丹酚酸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10 张夏楠;王志霜;高伟;黄璐琦;;磷胺霉素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合成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裴天林;SmJAZ基因在调控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物质合成中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晏琼;提高丹参毛状根生产丹参酮的诱导和过程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王学勇;丹参毛状根基因诱导表达分析及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4 明乾良;内生真菌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5 张顺仓;丹参酚酸类成分生源合成调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春丽;丹参中次生物质积累与可溶性糖代谢及激素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英;丹参SmMYB36基因对萜类和苯丙烷代谢途径调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冬青;不同品系丹参毛状根诱导发生及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冯珂;丹参毛状根培养体系建立及诱导子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秋丽;丹参毛状根培养条件优化及其诱导效应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杜旭红;两种丹参毛状根的快速培养及其生物反应器初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沈双;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丹参酮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伟;丹参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HMGR基因3’片段的克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名宇;矿质元素对丹参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与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9 刘晓艳;农杆菌Ri诱导丹参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化及有效成份累积规律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许辉;利用双基因共转化策略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43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4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