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大庆地区不同播期对板蓝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2 19:47
【摘要】:本研究基于大庆地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当前板蓝根播种栽培管理的一个现状,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板蓝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不同温度对籽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找到合理的适温适时播种方案,解决目前大庆地区板蓝根栽培生产上存在的环境条件限制性问题,为实际的大田板蓝根高效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论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板蓝根的发芽率、发芽势、子叶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播期处理下板蓝根生长指标、产量指标变化情况,现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室内人工模拟条件下不同温度对板蓝根籽苗期各项形态指标的影响表明:在10℃~25℃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板蓝根籽苗期的生长,板蓝根发芽率、平均胚根长、籽苗株高、子叶长、子叶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在25℃温度下,发芽率、平均胚根长、籽苗株高、子叶长、子叶宽均在试验时间范围内达到最大值;籽苗期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0℃处理第30d含量达到11.75%,叶绿素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0℃处理第30d含量达到26.82 mg.g~(-1)。(2)田间试验不同播期条件下板蓝根农艺性状的变化,主根长度、主根茎粗度变化节律均呈现“先快后慢”的生长趋势,且具有较大的差异,主根长度绝对增量以5月20日播种最高,6月24至7月22日达到0.57cm·(d·株)~(-1),主根茎粗度变化趋势滞后于根系主根长度,5月20处理7月22至8月5日增速达到0.0286cm·(d·株)~(-1)。早播不利于叶片生长,不同播期条件下板蓝根最大叶长动态变化呈现前期迅速增长、中后期较为稳定的规律;(3)田间试验不同播期条件下板蓝根整个生育期内群体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播期过早,板蓝根因籽苗期受低温影响导致叶片早衰,影响后期光合成产物形成。5月6日播种处理在8月5日前后达到最大值520.81cm~2,9月后均比其它播期处理低39.3%~50.26%;5月13日的播期处理叶绿素含量在9月后均明显高于5月6日,达到40.28%。板蓝根各器官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动态规律基本相同,适当提早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板蓝根栽培经济产量;田间试验5月20日播期条件下在采收期板蓝根鲜品产量达到最大值12060.85kg·hm~(-2);5月13日播期条件下在采收期板蓝根干品产量达到最大值5434.78 kg·hm~(-2);5月6日播期条件下在采收期板蓝根折干率达到最大值52.6%。综上述试验结果来看,板蓝根籽苗生长温度在25℃最适宜,大庆地区板蓝根播种期生产实践中较为合理的应为5月13~20日期间,即表层土壤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为最佳播期。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67.239
【图文】:

主根长度,板蓝根,条件


不同播期处理间主根长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根长度绝对增量以 B3 30 日达到 34.26cm;B2、B4 处理居中,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B1 处理c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3-7 可以得知,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板蓝根主根长度变化节律均呈现长趋势,且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播期过早,土壤温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适宜条件。本研究的“不同温度处理下对板蓝根种结果和叶青[67]等研究结果均表明:板蓝根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 20℃~2萌发过程中,消耗大量储存物质用于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而幼苗生长发养少,生长缓慢。另一方面,2017 年 5 月中旬大庆地区出现了为期一象,气温仅为 2~6℃左右。5 月 6 日播种的板蓝根,正值幼苗阶段,抗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后期随着气温和土壤温度的不断提升,较为适宜幼苗生长,进而在主根长度上表现出较好的长势。

板蓝根,主根,粗度,根茎


表 3-8 不同播期处理对板蓝根根系生长的影响(采收期)Table 3-8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root growth of Isatidis Radix(Harvest Perio处理 主根长度(cm) 根茎粗度(cm)B1 23.68±1.05c1.08±0.21cB2 28.23±1.86b1.23±0.32abB3 34.26±1.08a1.31±0.54aB4 27.69±1.62b1.19±0.35bc同播期条件对板蓝根主根茎粗度的影响

板蓝根,叶长,条件,最大叶宽


蓝根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输出光合产物的重要器官,其单叶发育水平、尤发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板蓝根的产量。不同播期处理对板蓝根功能叶片图 3-9、3-10 所示。图 3-9 可见,不同播期条件下板蓝根最大叶长动态变化呈现前期迅速增长、定;处理 B2、B3 最大叶长前期增长速度快,8 月 5 日之后稳定在 26cm 以上有下降,但总体基本稳定在 27cm 以上;处理 B1 最大叶长先期维持较高的水 日之后呈现下降趋势,最后仅维持在 19.26cm;处理 B4 最大叶长先期增长较在持续增长,叶片表现出极强的生长势。图 3-10 可见,不同播期条件下板蓝根最大叶宽表现为:7 月 8 日前快速增加 4.5cm 以上;但处理 B4 最大叶宽在 7 月 22 日之后宽度大于其他处理,均在表现出较强的增长状态。由此可见,播种过早板蓝根单叶叶片寿命短、叶片不利于有效的光合成产物形成和累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徐丽萍;陈凤涛;贺蕊;;玉米不同播期灌浆速度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年20期

2 张艳军;饶敏;杨世先;杨绍聪;张建康;方晓东;张友生;张云林;;不同播期对马铃薯“丽薯6号”产量与产值的影响[J];云南农业科技;2015年02期

3 任丽伟;李喜平;;播期对浚单20夏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4 芦迎春;张长勇;;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0年07期

5 罗秀凤,白国红,王哨欣;浅析提高玉米制种结实率的途径[J];现代种业;2002年06期

6 丁长命,邵达孚,戈长水,管耀祖,杜如伟,沈金潮;单季粳杂“8优161”播期效应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1年02期

7 彭诗云;优质朝天小辣椒播期效应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0年06期

8 朱星陶;兴黄单89-2的播期效应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9年01期

9 刘昌继;不同播期对玉米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6年05期

10 杨式贤;魏忠诚;;播期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8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浩;卢浩宇;易镇邪;周铁军;;播期对紫米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A];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7年

2 白素琴;刘精;;南疆近55年棉播期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3 王旭yN;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李娟;;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红霞;杨沈斌;闫俊;;播期对水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1[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朱冬梅;张晓;张伯桥;;扬麦16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荣焕;徐田军;赵久然;王元东;吕天放;邢锦丰;刘月娥;刘秀芝;刘春阁;张一弛;叶翠玉;;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机收主要性状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7 范连益;帅海洪;惠荣奎;曲亮;;湘东地区三熟制油菜播期及适宜密度研究[A];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8 刘贤娴;王淑芬;牟晋华;徐文玲;;不同播期和品种对春播萝卜抽薹等农艺学性状的影响[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田北京;朱金城;聂言顺;徐彩龙;孟庆锋;王璞;;高低温胁迫决定华北地区玉米最适播期[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王荣焕;陈传永;刘月娥;刘秀芝;王元东;;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对播期的响应[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玉芳;科学制定田管措施 培育冬前壮苗[N];山西科技报;2016年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纪莉景 孔令晓;小麦枯白穗发生重播期早防是关键[N];河北科技报;2017年

3 肃宁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袁入厂 肃宁县原种场 韩连科;小麦倒伏 防在播期[N];河北科技报;2010年

4 豫农;主导品种占麦播面积八成以上[N];粮油市场报;2009年

5 王承 丁振;农业专家提醒:麦播期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有利时期[N];驻马店日报;2005年

6 郑庆伟;作物欲丰产 播期是关键[N];山西科技报;2003年

7 嵇冬花;棉花:一播保全苗播期要抓好[N];河北农民报;2006年

8 叶辉;定播期巧催芽 育好夏秋菜苗[N];河南科技报;2014年

9 记者 赵晓晓;麦播期科学防治病虫害[N];焦作日报;2009年

10 嵇冬花;棉花播期三注意[N];河北农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贺然;北京地区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播期和品种试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志新;陇东黄土高原4种一年生牧草对播期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7年

3 王香茹;黄河流域棉区适于机械采收的棉花播期和密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姚义;江淮下游地区直播稻播期与品种综合生产力及其利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5 黄金瓒(HOANG KIM TOAN);氮肥和播期播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朱金城;华北平原玉米产量形成对气象条件的响应[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7 束红梅;不同基因型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纤维比强度的形成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徐澜;冬麦春播条件下小麦生育特性及其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青苗;姜黄、郁金道地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陈畅;水稻生殖生长期不同时段高温对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攀;大庆地区不同播期对板蓝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2 汪伟;播期对软米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与氮素吸收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7年

3 刘少坤;播期和密度对登海618高产机理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4 张恒;小麦产量比较试验分析及密度播期种衣剂处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季磊;高海拔冷凉区(天祝)错期对娃娃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英杰;播期对辽绿8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张瑞栋;播期和密度运筹对谷子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8 侯昊;播期与施氮量对甜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徐亚丽;不同生态区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孙学磊;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1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01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b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