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基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小麦族系统发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06:54
   小麦族(Triticeae)是禾本科植物中重要的一个族,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是农牧业上良种繁育、牧草利用的重要基因资源库。该族相对年轻,大约在2500万年前从其他禾本科物种中分化出来。但由于多倍体化、属间杂交、基因渗入使该族系统分类混乱,不同学者间存在较大分歧,这是为实现更好地利用小麦族丰富的基因资源,在整个小麦族内拓展小麦可利用的基因池的目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综合应用生物信息学、比较转录组学和系统发生分析,在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系统研究小麦族的进化关系和普通小麦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选择压。主要结果如下:1.20个小麦族物种转录组测序及组装。对小麦族的20个物种(分属9个属,包括19种基因组类型,其中6个为异源多倍体)进行二代转录组测序或全长转录组测序。根据测序数据类型及有无参考基因组信息,分别采用无参组装、有参指导下的无参组装、有参组装,以及全长转录组质控分析的方法,得到20个物种高质量的转录本,为小麦族系统进化研究、遗传学研究及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2.评估转录本完整度。将每个物种的转录本与有胚植物中1440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比对,评估转录本的完整度,并据此确定不同策略下合适的测序数据量。二代转录组测序数据量为10-20 Gb,其中二倍体物种的缺失率小于11.3%;全长转录组在PacBio Sequel测序平台的测序数据量约为8 Gb,直系同源基因的缺失率为(15.8%-30.8%),因此对于基因组较大的小麦族物种,全长转录组的测序量应该至少为16G;有参组装的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AABB)的缺失率为1.9%,并且获得了83.8%的加倍了的基因,说明在异源多倍体物种转录组组装中,有参组装的巨大优势。3.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水平的小麦族系统发生分析。利用all-to-all blastn和系统发生树相结合的方法,在小麦族20个物种(将普通小麦不同亚基因组看做不同物种)的转录组和大麦基因组中,以及作为外群的水稻和二穗短柄草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0,557个同源序列群,在其中鉴定出1,348个直系同源群。将1,348个直系同源群按顺序连接起来,进行比对建树,最终获得所选小麦族物种的物种树。其拓扑结构显示:小麦族物种构成一个单源分支,除簇棱轴草之外,又分为两个亚分支:小麦亚族分支和大麦亚族分支。簇毛麦、毛穗旱麦草、旱麦草、普通黑麦位于小麦亚族分支的基部。较高等小麦亚族物种分为A、B、D 3个单源分支。3个分支中不仅含有小麦属和山羊草属的物种,还含有其他属的物种,因此本研究结果不支持小麦属和山羊草属是单一起源的结论。4.单拷贝基因赤霉素受体GID1在小麦族中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在21个小麦族物种转录组和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7条赤霉素受体GID1的直系同源序列,它们分为两种类型,其中A型与拟南芥和水稻中的GID1类似,而B型的氨基端较A型多出300 bp左右,且对应的蛋白序列保守。通过对A和B两种类型的GID1蛋白三维结构预测分析,发现B型的氨基端有更多的α螺旋。不同于拟南芥一个基因组有3个拷贝,小麦族的一个基因组(亚基因组)只有一个拷贝。在小麦族较早分化出来的物种中只含有A型GID1,而在较晚分化出来的物种中则含有A和B两种类型的GID1,这说明B型GID1是在小麦族进化过程中通过某种机制(如插入、重组等)造成一部分序列的氨基端长度增加而形成的。5.普通小麦(六倍体)不同亚基因组之间进化压力比较。在普通小麦的3个亚基因组中鉴定到801个同时含有来自二穗短柄草和ABD三个亚基因组至少一个的直系同源群。分别计算普通小麦每个亚基因组的编码序列与二穗短柄草编码序列之间的Ka值、Ks值和Ka/Ks值。结果显示3个亚基因组所受选择压力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它们在生物功能上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三个亚基因组Ka/Ks值位于0.6-1区间的序列均不足10%,说明大部分直系同源序列都处于选择性进化状态,而处于中性或近中性的编码序列较少。检测到4个同源群所受选择趋势不一致,这可能与染色质重排有关。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2.1
【部分图文】:

小麦族,穗部,物种,图片


图 1 小麦族 6 个物种的穗部图片(来自网络)a. 普通小麦;b. 粗山羊草;c. 旱麦草;d. 簇毛麦;e. 黑麦;f.小伞山羊草Fig. 1 Spike pictures of six species from Triticeae (from the internet)a. Triticum aestivum; b. Aegilops tauschii; c. Eremopyrum triticeum;d. Haynaldia villosa; e. Secale cereal; f. Aegilops umbellulata1.1.3.2 细胞遗传学二倍体种的基因组之间有很大差异。Kihara(1954)根据减数分裂期种间和属间杂交种染色体联会和杂交种的可育性,确定了大部分二倍体的染色体组。Dewey(1984)根据染色体组信息,认为属应该为含有某一特定染色体组物种的集合,通过对种间和属间杂种染色体配对情况比较,确定了冰草属、偃麦草属和披碱草属的染色体组成及冰草属的分类。Chennaveeraiah(1960)根据着丝粒位置的差异,将山羊草属的二倍体物种分为两个类群,一类是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粒或亚中间着丝粒(包括 T、A、S、D 基因组的物种,另一类是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包括 C、M、N、U 基因组)的物种。

长度分布,长度分布,转录组,野生二粒小麦


图 2 不同 K-mer 值下转录组组装结果长度分布a. K-mer 值为 25 时组装结果长度分布;b. K-mer 值为 30 时组装结果长度分布Fig. 2 Length distribution of transcriptome assembly under different K-mera. Length distribution of transcriptome assembly when K-mer = 25b. Length distribution of transcriptome assembly when K-mer = 302.2.3.3 二代转录组有参组装由于野生二粒小麦在 NCBI 数据库上只提交了全基因组的 DNA 数据,还没有 CDS序列信息,因此以 NCBI 数据库的全基因组 DNA 数据为参考基因组,对野生二粒小麦的转录组进行有参组装。具体步骤为:(1)用 Hisat2 软件(Kim et al., 2015)对野生二粒小麦的参考基因组建立索引;(2)用 Hisat2 软件(Kim et al., 2015)将转录组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并生成SAM 格式文件;(3)用 SAMtools 软件(Li., et al., 2009)将 SAM 格式文件最终转化为排序的 BAM

流程图,泰农,流程,转录组


此部分序列在后续分析中将被去除。具体流程如下(图3):(1)用 Hisat2 软件(Kim et al., 2015)对普通小麦的参考基因组建立索引;(2)用 Hisat2 软件(Kim et al., 2015)将转录组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生成 SAM格式文件;(3)用 SAMtools 软件(Li., et al., 2009)将 SAM 格式文件最终转化为排序的 BAM格式的文件;(4)用 Trinity 软件(Grabherr et al., 2011)的--genome_guided_bam 命令进行转录组在参考基因组指导下的无参组装。结果生成两个文件:一个是转录组组装的 Fasta文件,但每条序列没有染色体信息;另一个文件是后缀为 minC1.gff 的文件夹,含有若干个名称中含有染色体信息的文件夹(文件夹中含有若干条组装的序列)。(5)编写 Python 脚本,根据文件夹名称,批量为每个文件夹内的序列重新命名;(6)从重新命名的序列中提取长度长于 300bp 的序列;(7)利用 CD-Hit 软件(Li., et al., 2006)对组装序列以相似度 100%去冗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宝荣;小麦族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J];生物多样性;1995年02期

2 M.E.Barkworth;D.R.Dewey;朱光华;;根据染色体组划分的北美多年生小麦族各属:鉴定与位置[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7年01期

3 崔乃然;;对新疆小麦族植物分类的探讨[J];八一农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4 鲍文奎,童庆娟;由染色体重组制造小麦族的染色体组 Ⅰ.预备试验与可能性[J];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5 T.E.Miller;S.M.Reader;朱征明;;小麦族中染色体部分同源性的鉴别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3期

6 陈显培;联合国粮农组织小麦族考察中国一队来疆考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7 周荣华,许树军,董玉琛,孙义凯;黄土高原小麦族遗传资源考察[J];作物品种资源;1989年04期

8 马盾,陆峻 ,范兆田;新疆小麦族野生资源的抗蚜性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1994年03期

9 王世金,郭本兆;小麦族花序的起源和族间亲缘的探讨[J];西北植物研究;1982年01期

10 董玉琛;小麦族种质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介[J];作物品种资源;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光蓉;张洪军;高丹;唐宗祥;符书兰;杨恩年;杨足君;;基因组重复序列分离与小麦-外源渐渗系鉴定[A];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2015年

2 张新全;杨俊良;颜济;郑有良;伍碧华;;青海仲彬草和黑药仲彬草的生物系统学研究[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3 周建平;杨足君;冯娟;迟世华;刘成;任正隆;;小麦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eIF5A)的克隆与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十年树木,累累成果兴稼穑 百年树人,莘莘学子报中华[N];四川日报;2006年

2 记者 周锦香;81岁仍不断创新[N];雅安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邓万祥 通讯员 陈曦;300亿元效益是怎样创造出来的[N];农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春阳;基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小麦族系统发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2 车永和;小麦族P基因组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高翔;小麦族植物果聚糖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高刚;国产披碱草属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陈仕勇;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分子系统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庆;小麦族种质资源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及生化抗性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7 马啸;老芒麦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李光蓉;小麦族物种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进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西永;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小麦族系统发育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宁宁;小麦族拟鹅观草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3 彭程;中国特有植物山东鹅观草(小麦族:鹅观草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4 甯顺腙;山羊草四个物种细胞质向四川小麦转移及细胞质分子标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5 郭美兰;小麦族10种多年生禾草耐盐性综合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6 刘佳;基于DNA资料的小麦族属间关系及演化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相吉山;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D];青海大学;2008年

8 刘越;小麦族赖草属三个物种的生物系统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左红伟;小麦族披碱草Elymus trachycaulus的起源和进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10 刘畅;小麦族物种叶绿体infA-rp136区域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9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09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