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1 11:51
   近地层O_3浓度升高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配。秸秆还田过程会释放各种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为探讨臭氧胁迫和秸秆还田对大豆(Glycine max.)器官和土壤碳(C)、氮(N)、磷(P)、钾(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对臭氧胁迫下大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明显变化及大豆生长的养分限制情况,本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法(OTCs),研究两种还田方式(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不同臭氧浓度(CK:O_3为环境浓度,T1:O_3浓度为(80±10)nmol2mol~(-1),T2:O_3浓度为(110±10)nmol2mol~(-1))下大豆根、茎、叶和土壤C、N、P、K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使根系有机C含量在结荚期显著升高,全N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降低,T2处理下全P含量和全K含量在分枝期显著升高;开花期T1处理下根系C:N、C:P和C:K显著降低,N:P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降低且低于14;(2)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茎秆有机C含量无显著影响,使全N含量显著降低,全P含量在T2处理下先降低后升高,全K含量在分枝期显著降低;C:N均升高,C:K在分枝期显著升高,C:P在分枝期和开花期T2处理下显著升高,N:P均降低,且小于14,其中在T2处理下达到显著差异;(3)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T2处理下叶片有机C和全K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中显著升高,而全N含量显著降低,全P含量仅在分枝期显著升高;整个生育期C:N在T2处理下显著升高,而C:P在结荚期显著升高,N:P在整个生育时期均低于14,且分枝期和开花期显著降低;(4)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在生育前期的CK和T1处理下显著升高,全P含量在各臭氧处理下均升高;T1处理下N:P在结荚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使臭氧胁迫下大豆根系N、P、K利用率降低,茎秆N、P、K利用率降低在生育前期升高,提高叶片的N利用率和有机C和全K含量,生育前期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土壤磷活性增加。在整个生育时期,臭氧浓度升高和秸秆还田双因素处理下,大豆生长受N素限制。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6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
        1.2.2 臭氧胁迫对植物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植物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根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1.1 大豆根系C、N、P、K含量的变化
        3.1.2 大豆根系生态化学计量比
    3.2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茎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2.1 大豆茎秆C、N、P、K含量的变化
        3.2.2 大豆茎秆生态化学计量比
    3.3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3.1 大豆叶片C、N、P、K含量的变化
        3.3.2 大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
    3.4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4.1 土壤C、N、P、K含量的变化
        3.4.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大豆根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2.2 大豆茎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2.3 大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2.4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封艺;王向华;;城区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年11期

2 孟倩;王永强;;宁波市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应用化工;2018年12期

3 赵丽霞;;福建省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海峡科学;2018年06期

4 赵晓莉;黄海玲;;天水市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特征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11期

5 赵晓莉;黄海玲;;天水市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特征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12期

6 姜峰;荀钰娴;;城市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年02期

7 王闯;王帅;杨碧波;张丽辉;王磊;刘闽;;气象条件对沈阳市环境空气臭氧浓度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5年03期

8 金海龙;成少彦;宋俊杰;洪文学;;臭氧浓度检测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及发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年02期

9 梁春林;;动态免疫网络在臭氧浓度监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年06期

10 宗雪梅;王庚辰;陈洪滨;王普才;宣越健;;北京地区边界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安俊琳;北京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刘晓环;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10年

3 魏林生;等离子体臭氧产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春艳;转Bt水稻Bt-SY63及其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6 吕春光(Chunguang Lyu);卫星紫外遥感的大气对流层臭氧浓度反演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冯卫强;脉冲臭氧发生器的研制及其在烟气治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7年

8 曾泽泉;超重力强化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模拟苯酚废水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强;沈阳地区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武红艳;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3 刘佳;同时脱硫脱硝中的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4 张梦圆;等离子体强化甲烷/空气混合气燃烧的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5 张伟;基于C-PSODE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臭氧浓度预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9年

6 陈锦超;合肥近地面臭氧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魏思雨;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土壤Zn形态转化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7年

8 马文静;西安主城区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9 姚鹏辉;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10 刘明花;上海市地面臭氧浓度分析及多元非线性预报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0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50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