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2.1
【部分图文】:
田间试验于 2013-2015 在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Yang et al. 2011Yang et al. 2011b),该试验站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陕西省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头道原(34°17′51″ N, 108° 00′48″ E, 534 m asl),占地 2.4 hm2。海拔 524.7 m,年均气温 13℃,年平均降水量 550~600 mm,主要集中在 7-9 三个月。供试土壤类型为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FAO 2014),黄土母质,其中粘土占 32%,壤土占 52%,沙土占16%。本研究基于两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其中灌溉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 1980 年,雨养条件下冬小麦-夏休闲长期定位试验始于 1990 年。在这些试验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 6.7-19.4 g kg-1(Yang et al. 2011a; Yang et al. 2011b)。冬小麦-夏休闲试验 1990 年开始时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0.92 g kg-1,全氮含量为 0.832 g kg-1全磷含量为 0.607 g kg-1,全钾含量为 2.28 g kg-1,碱解氮含量为 61.3 mg kg-1,速效磷含量为 9.57 mg kg-1,有效钾含量为 191 mg kg-1,缓效钾含量为 1189 mg kg-1,pH 为 8.62,容重为 1.30 Mg m-3,孔隙度为 49.63%,田间持水量为 21.12%。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 1980 年开始时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1.81 g kg-1,全氮含量为 0.806 g kg-1,全磷含量为 0.787 g kg-1,碱解氮含量为 61.2 mg kg-1,速效磷含量为 15 mg kg-1,有效钾含量为 295 mg kg-1。
第三章 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生物量及产量要素的变化3.1 结果分析3.1.1 籽粒产量两年试验结果均表明,产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品种及其交互作用都表现出显差异(所有 p < 0.0001)(图 3-1)。考虑到产量数据为本研究的核心,同时由于本研究肥处理众多的特殊原因,在此特别列出小麦在旱作和灌溉条件下的最低和最高施肥处中的籽粒产量以及每个品种在所有处理中的产量平均值(表 3-1)。籽粒产量变化从 0.9ha-1(dControl, 1980 年品种)到 8.3 t ha-1(M2N2P2,2005 年品种)(表 3-1)。在最高分投入处理中(M2N2P2),产量随小麦品种的更替显著增加,年增长率为 0.55 ± 0.175(p = 0.0005),或 37 kg ha-1y-1(p = 0.03)。而在最低养分水分投入处理中(dControl产量没有呈现出随品种更替而增加的趋势(p > 0.61)。
图 3-2 2013-2014(A 和 B)及 2014-2015(C 和 D)季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在不同养分水分投入水平下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收获指数Fig.3-2 Biomass and harvest index of winter wheat cultivars released in different decades under differentnutrient and water inputs in season 2013-2014 (A& B) and 2014-2015 (C & D)注:处理的名称在表 2-1 中列出。误差棒代表平均值标准误。处理间(T)、品种间(V)及处理同品种交互作用(TxV)的显著性分别用 p <0.05 *,p <0.01 **,p < 0.001 ***及 n.s.用 p > 0.05 表示。Note: Treatment codes are in Table 2-1. The error bars are two standard errors of the means. Significance of treatments (T),varieties (V) and interaction (TxV) is indicated as *, **, *** for p<0.05, p<0.01, p<0.001 and n.s. for p>0.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玲玲;;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2 杨雪;王丁;刘春雷;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韩鸿鹏;;四种培养基对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12期
3 杨雪;刘春雷;王丁;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付瑞敏;;低温预处理和聚乙二醇处理对小麦花药出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4 阿炉·芦根;;阿炉·芦根的诗[J];滇池;2017年05期
5 王特;孙海龙;;烟台地区苹果种植和小麦种植现状对比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7期
6 白红波;吕平安;吕元丰;朱昌涛;任永平;吕庆丰;叶优良;;小麦花后叶面喷肥对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年03期
7 郭建华;;喷洒亚硫酸氢钠可提高小麦产量[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1期
8 李有春;;不同插期小麦、大麦、小黑麦花后源库性状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9 王培;陈玉蓉;;C_(17)培养基应用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10 伊藤诚治;东先旺;位东斌;;小麦品种的耐冻性鉴定法[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波;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2 陈坤梅;小麦高光效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TaSCL1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峥;陕西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郑孟静;不同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差异的内在机制及其对氮密互作的调控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5 蔺占兵;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6 王东;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生理生态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赵翔宇;小麦花发育重要基因TaGI1与Ta MADS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薛哲勇;小麦耐盐、抗病转基因育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周春菊;不同施肥条件下冷、暖型小麦若干性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覃建兵;小麦细胞操作与基因工程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昌秀;微喷带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2 史辛凯;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和氮素利用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3 魏世誉;小麦蔗糖关键合成酶基因TaSPP2的克隆、功能标记开发及关联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4 苏其红;干旱调控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的遗传剖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5 闫栋;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盐生草耐盐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6 沈兴;小麦氮营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遗传解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7 鲍艺杰;适宜南阳地区种植的小麦优良新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及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何翼;小麦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雷晓伟;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扬辐麦4号产量形成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6年
10 王健;小麦MADS-box基因TaAGL32的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9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6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