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施磷条件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磷素利用与磷流失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07:38
农业生产中作物产量的增加离不开磷肥的投入,但投入过量,会招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失衡;为解决这个问题,一系列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磷素流失的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大田试验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三种种植模式和常规施磷肥(CP)、减施磷肥20%(RP)、不施磷肥(P0)三个施磷水平,研究不同的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吸磷量、磷素利用率、土壤磷素有效性及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同时,又能降低磷素流失风险的种植调控技术,得到如下结果:(1)单位土地面积内,套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和磷素表观利用率。玉米单作模式下,随施磷量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降低,大豆单作模式下,随施磷量降低,大豆籽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降低,而两种单作模式的磷素表观利用率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RP处理与CP处理相比,玉米和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作物吸磷量、磷素表观利用率均有所增加...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磷水平对作物产量及吸磷量的影响
1.2.2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磷水平下对作物土壤磷素利用率及有效性的影响
1.2.3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磷水平下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及土壤磷流失风险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和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植物样采集与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地表径流样品采集与测定
2.3.4 吸附试验
2.3.5 解吸试验
2.4 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3.2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籽粒产量
3.3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地上部吸磷量
3.4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磷素表观利用率
3.5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
3.6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6.1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玉米带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6.2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大豆带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7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对玉米带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7.2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对大豆带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8 种植模式与施磷水平对作物体系土壤磷等温吸附特性的影响
3.9 种植模式与施磷水平对作物体系土壤磷解吸特性的影响
3.10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地表径流总磷量
2-P)含量"> 3.11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水溶性磷(CaCl2-P)含量
4 讨论
4.1 种植模式及施磷水平对作物干物质量、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2 种植模式及施磷水平对土壤全磷、速效磷、酸性磷酸酶与磷组分的影响
4.3 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及其磷素流失风险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J]. 赵伟,宋春,周攀,王嘉雨,徐锋,叶芳,王小春,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4)
[2]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曾瑾汐,文熙宸,Muhammad Ali Raza,陈国鹏,陈诚,彭霄,马艳玮,李丽,官思成,杨文钰,王小春. 草业学报. 2017(07)
[3]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研究评述[J]. 刘钦普. 土壤通报. 2016(06)
[4]嫩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及水质模型系统集成及应用[J]. 姚艳玲,张宇,吕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16(12)
[5]施用常规磷水平的80%可实现玉米高产、磷素高效利用和土壤磷平衡[J]. 吴启华,刘晓斌,张淑香,尹彩侠,李桂花,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6)
[6]基于小流域划分的拉林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估算[J]. 汪雪格,刘洪超,吕军,张正. 中国水土保持. 2016(10)
[7]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改进[J]. 石春芳,王志勇,冷小云,刘菊梅,曹菊梅.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07)
[8]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磷素流失的消减效应[J]. 韩晓飞,高明,谢德体,王子芳,陈晨. 环境科学. 2016(07)
[9]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J]. 范元芳,杨峰,何知舟,王锐,刘沁林,袁小琴,雍太文,武晓玲,杨文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5)
[10]施磷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磷素利用的影响[J]. 刘凯,张吉旺,郭艳青,裴书君,董树亭,刘鹏,杨今胜,赵斌.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4)
博士论文
[1]密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影响研究[D]. 李明涛.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D]. 李学平.西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研究[D]. 毛璐.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生产力和磷养分利用特征研究[D]. 周涛.四川农业大学 2015
[3]不同磷源及其施用方式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有效性与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国桥.石河子大学 2014
[4]氮、磷化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D]. 赵靓.石河子大学 2014
[5]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物质产出、养分积累及经济效益研究[D]. 张霞.四川农业大学 2014
[6]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磷素特征及其流失风险分析[D]. 杨艳菊.湖南农业大学 2013
[7]黄土高原塬区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磷及磷组分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D]. 郑丽娜.兰州大学 2012
[8]湖南典型土壤磷的吸附解吸机制及磷流失控制研究[D]. 邱亚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9]不同基因型黍稷对低磷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D]. 李鹏.山西师范大学 2012
[10]马铃薯玉米套作下的控释肥应用与效应研究[D]. 刘飞.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6694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磷水平对作物产量及吸磷量的影响
1.2.2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磷水平下对作物土壤磷素利用率及有效性的影响
1.2.3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磷水平下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及土壤磷流失风险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和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植物样采集与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地表径流样品采集与测定
2.3.4 吸附试验
2.3.5 解吸试验
2.4 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3.2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籽粒产量
3.3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作物地上部吸磷量
3.4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磷素表观利用率
3.5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
3.6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6.1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玉米带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6.2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大豆带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3.7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对玉米带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7.2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对大豆带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8 种植模式与施磷水平对作物体系土壤磷等温吸附特性的影响
3.9 种植模式与施磷水平对作物体系土壤磷解吸特性的影响
3.10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地表径流总磷量
2-P)含量"> 3.11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水溶性磷(CaCl2-P)含量
4 讨论
4.1 种植模式及施磷水平对作物干物质量、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2 种植模式及施磷水平对土壤全磷、速效磷、酸性磷酸酶与磷组分的影响
4.3 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下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及其磷素流失风险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J]. 赵伟,宋春,周攀,王嘉雨,徐锋,叶芳,王小春,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4)
[2]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曾瑾汐,文熙宸,Muhammad Ali Raza,陈国鹏,陈诚,彭霄,马艳玮,李丽,官思成,杨文钰,王小春. 草业学报. 2017(07)
[3]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研究评述[J]. 刘钦普. 土壤通报. 2016(06)
[4]嫩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及水质模型系统集成及应用[J]. 姚艳玲,张宇,吕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16(12)
[5]施用常规磷水平的80%可实现玉米高产、磷素高效利用和土壤磷平衡[J]. 吴启华,刘晓斌,张淑香,尹彩侠,李桂花,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6)
[6]基于小流域划分的拉林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估算[J]. 汪雪格,刘洪超,吕军,张正. 中国水土保持. 2016(10)
[7]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改进[J]. 石春芳,王志勇,冷小云,刘菊梅,曹菊梅.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07)
[8]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磷素流失的消减效应[J]. 韩晓飞,高明,谢德体,王子芳,陈晨. 环境科学. 2016(07)
[9]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J]. 范元芳,杨峰,何知舟,王锐,刘沁林,袁小琴,雍太文,武晓玲,杨文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5)
[10]施磷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磷素利用的影响[J]. 刘凯,张吉旺,郭艳青,裴书君,董树亭,刘鹏,杨今胜,赵斌.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4)
博士论文
[1]密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影响研究[D]. 李明涛.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D]. 李学平.西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研究[D]. 毛璐.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生产力和磷养分利用特征研究[D]. 周涛.四川农业大学 2015
[3]不同磷源及其施用方式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有效性与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国桥.石河子大学 2014
[4]氮、磷化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D]. 赵靓.石河子大学 2014
[5]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物质产出、养分积累及经济效益研究[D]. 张霞.四川农业大学 2014
[6]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磷素特征及其流失风险分析[D]. 杨艳菊.湖南农业大学 2013
[7]黄土高原塬区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磷及磷组分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D]. 郑丽娜.兰州大学 2012
[8]湖南典型土壤磷的吸附解吸机制及磷流失控制研究[D]. 邱亚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9]不同基因型黍稷对低磷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D]. 李鹏.山西师范大学 2012
[10]马铃薯玉米套作下的控释肥应用与效应研究[D]. 刘飞.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6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666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