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带状间作花生品种的筛选及其生理响应
发布时间:2021-03-06 21:52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东北花生主要产区之一,花生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高效种植的模式。但是高秆作物玉米的遮光作用是制约间作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花生生产上缺乏相对耐荫的花生品种,为针对此生产急需问题,从24个东北花生主栽品种中筛选出具有耐荫性的花生品种,为花生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提供理论基础和生产参考。本试验以24个东北地区主栽品种为试材,设置玉米4行与花生6行的带状间作,被玉米遮荫第一行与第二行分别为K1、K2,不被玉米遮荫的为中间行CK。共24个小区,3次重复。测定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群体冠层PAR透射率、叶面积指数(LAI)、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等指标,进行鉴定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带状间作条件下,在花生开花下针期与结荚期,农花18的主茎高最高,被玉米遮荫的第一、第二边行与不被玉米遮荫的中间行差异较小,而农花16主茎高最低,并表现被玉米遮荫的第一行、第二行与不被玉米遮荫的中间行差异较大。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中,花育52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农花16的...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花生玉米带状间作田间模式图
35图 2 带状间作对不同品种花生底部和中部 PAR 透射率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strip intercropping on PAR transmittance at the bottom and middle of Different Peanut Varieti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间作带型、宽窄行与密植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原小燕,张云云,符明联,陆建美,王建丽,罗金超,刘珏,赵凯琴,田正书. 西南农业学报. 2018(11)
[2]国内外大豆种质耐荫性综合评价及相关鉴定指标的筛选[J]. 张立军,孙旭刚,李盛有,宋书宏,王文斌,曹永强. 大豆科学. 2018(04)
[3]覆膜+遮阳对湖南夏播花生氮、磷、钾吸收、积累及运转的影响[J]. 王建国,郭凌凯,李新国,刘登望,郭峰,张佳蕾,万书波,李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6)
[4]小麦-玉米//花生带状轮作理论与技术[J]. 唐朝辉,张佳蕾,郭峰,杨莎,孟静静,耿耘,李新国,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6)
[5]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花生生产的若干问题[J]. 万书波. 花生学报. 2017(02)
[6]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J].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16(12)
[7]适宜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的花生品种筛选[J]. 徐书举,张楠,张慧,李宗新,曹凤格. 天津农业科学. 2016(07)
[8]遮荫程度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光合及抗倒程度的影响[J]. 刘婷,刘卫国,任梦露,杜勇利,邓榆川,邹俊林,方萍,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8)
[9]花生、玉米间作不同行比对花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郭陞垚,陈剑洪,陈永水,王金线,詹柳琪,黄佳华,陈茹艳. 福建农业科技. 2016(03)
[10]玉米花生间作效应研究进展[J].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郑家明,冯良山,杨宁,冯晨,蔡倩,张哲. 辽宁农业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玉豆带状间作系统光能分布、截获与利用研究[D]. 刘鑫.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中国花生主产区比较优势研究[D]. 王艳.南京农业大学 2013
[3]玉米花生间作群体互补竞争及防风蚀效应研究[D]. 李美.沈阳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姚远.山东农业大学 2017
[2]辽宁主栽花生品种耐旱性差异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 赵跃.沈阳农业大学 2016
[3]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花生适应弱光的光合机理[D]. 刘燕.河南科技大学 2015
[4]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 姜玉超.河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67879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花生玉米带状间作田间模式图
35图 2 带状间作对不同品种花生底部和中部 PAR 透射率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strip intercropping on PAR transmittance at the bottom and middle of Different Peanut Varieti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间作带型、宽窄行与密植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原小燕,张云云,符明联,陆建美,王建丽,罗金超,刘珏,赵凯琴,田正书. 西南农业学报. 2018(11)
[2]国内外大豆种质耐荫性综合评价及相关鉴定指标的筛选[J]. 张立军,孙旭刚,李盛有,宋书宏,王文斌,曹永强. 大豆科学. 2018(04)
[3]覆膜+遮阳对湖南夏播花生氮、磷、钾吸收、积累及运转的影响[J]. 王建国,郭凌凯,李新国,刘登望,郭峰,张佳蕾,万书波,李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6)
[4]小麦-玉米//花生带状轮作理论与技术[J]. 唐朝辉,张佳蕾,郭峰,杨莎,孟静静,耿耘,李新国,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6)
[5]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花生生产的若干问题[J]. 万书波. 花生学报. 2017(02)
[6]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J].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16(12)
[7]适宜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的花生品种筛选[J]. 徐书举,张楠,张慧,李宗新,曹凤格. 天津农业科学. 2016(07)
[8]遮荫程度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光合及抗倒程度的影响[J]. 刘婷,刘卫国,任梦露,杜勇利,邓榆川,邹俊林,方萍,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8)
[9]花生、玉米间作不同行比对花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郭陞垚,陈剑洪,陈永水,王金线,詹柳琪,黄佳华,陈茹艳. 福建农业科技. 2016(03)
[10]玉米花生间作效应研究进展[J].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郑家明,冯良山,杨宁,冯晨,蔡倩,张哲. 辽宁农业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玉豆带状间作系统光能分布、截获与利用研究[D]. 刘鑫.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中国花生主产区比较优势研究[D]. 王艳.南京农业大学 2013
[3]玉米花生间作群体互补竞争及防风蚀效应研究[D]. 李美.沈阳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姚远.山东农业大学 2017
[2]辽宁主栽花生品种耐旱性差异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 赵跃.沈阳农业大学 2016
[3]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花生适应弱光的光合机理[D]. 刘燕.河南科技大学 2015
[4]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 姜玉超.河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67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6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