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若干籼型杂交组合早晚造米质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9 01:48
  本试验利用5个恢复系与5个不育系作为亲本材料,根据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5个杂交组合,早晚造均种植所获得的F1代材料。通过对杂交组合10个米质性状的表型值测定以及分析,计算各米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配合力,并将早晚造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更全面了解本研究材料米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配合力高低,以期能为今后的稻米品质改良和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早晚造各性状的表型值来看,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长、精米宽和长宽比差异不大,晚造稻米品质比早造好,主要在于晚造稻米整精米率的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显著降低。2、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广义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遗传稳定性较好,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不育系的贡献率虽然大于恢复系,但恢复系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精米长、精米宽和长宽比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也较高,基因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另外,不育系的遗传贡献率远大于恢复系,性状的改良主要在于优良不育系的选择。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早晚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不育系的影响略大于恢复系。稻米碾磨品质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遗传稳定...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若干籼型杂交组合早晚造米质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淀粉合成通路中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基因(Tianetal.,2009)

遗传力


1198 和航恢 1179 所配组合胶稠度早晚造的表型值较不稳定,由此看来,对于优秀恢复系的选育,不仅要注意材料对于米质的改良情况,还要注意其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中,G 软华 A 所配组合早晚造表型值都是最低的,表明 G 软华 A 能够较好遗传优良的外观品质,且受早晚造环境的影响较小,稳定性较好。航恢1198 所配组合早晚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表型值差距较大,亲本的选择要根据早晚造不同的情况进行。3.3.2 早晚造米质性状遗传力对比分析对早晚造各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进行对比分析(图 13),结果表明: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长、精米宽和长宽比中,早晚造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且差异不明显,表明这些性状后代的表现都主要受遗传效应的影响,早晚造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且受环境影响的大小基本一致,遗传稳定性都较好。

配合力,群体,方差,一般配合力


除了整精米率早造的狭义遗传力在 60%以上,其他性状早晚造的狭义遗传力都较低,表明了碾磨品质的遗传稳定性较差。3.3.3 早晚造米质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对比分析对早晚造米质性状群体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进行对比分析(图 14),结果表明: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长、精米宽和长宽比早晚造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远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了这些米质性状的遗传主要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非加性效应的影响非常弱,育种上主要注意亲本的选择。垩白粒率与垩白度中,早造的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远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了早造垩白性状的遗传都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非加性效应较弱;而在晚造时,群体一般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小相近,表明了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相仿,性状的改良需要同时关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以及组合的特殊配合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碾磨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J]. 张大双,黄培英,彭强,张上都,王际凤,王成招,朱速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8)
[2]稻米营养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刘海,赵欢,何佳芳,芶久兰.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6)
[3]华南杂交稻亲本米质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鉴定[J]. 黄永相,郭建夫,王慧,陈志强.  南方农业学报. 2012(12)
[4]籼型杂交稻产量和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率分析[J]. 赖永红.  福建农业学报. 2009(03)
[5]旱稻导入系碾磨品质和垩白粒率的QTL定位及其与土壤水分的互作分析[J]. 李俊周,付春阳,李自超.  作物学报. 2009(05)
[6]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J].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张巧凤,许凌,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2008(04)
[7]水稻核心种质的育种成效[J].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赖穗春,周德贵,王志东,缪若维,李康活.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1)
[8]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 宗寿余,吕川根,邹江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7(03)
[9]应用RVA测定米粉淀粉成糊温度[J]. 包劲松.  中国水稻科学. 2007(05)
[10]籼型三系杂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 游晴如,黄庭旭,杨东,涂诗航,谢鸿光,郑家团.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杂交粳稻亲本产量和品质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D]. 黄殿成.南京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杂交稻稻谷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D]. 邱颖波.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籼粳交偏型恢复系农艺性状及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D]. 周仕全.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3]两系法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研究[D]. 罗军元.华中农业大学 2009
[4]滇型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D]. 李贵勇.云南农业大学 2009
[5]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D]. 赵庆勇.南京农业大学 2008
[6]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D]. 彭灵佳.湖南农业大学 2008
[7]籼型杂交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D]. 张利华.浙江大学 2006
[8]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与遗传分析[D]. 胡志明.湖南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72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72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