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措施对极早熟冷凉地区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3 13:57
本论文针对东北冷凉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低温、干旱等问题,研究不同措施对极早熟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2015-2016年对黑河市九三管理局历史30年气象要素和大豆品种黑河43在覆膜、不同密度等级和化控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量、花荚分化规律、作物生长参数、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冠层分层受光量和干物质量、产量构成要素等试验指标进行测量分析。试验结论如下:(1)覆膜增密在大豆植株生长前期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墒作用,群体叶面积指数大,有效提高光温水气候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增长。(2)作物生长速率是决定大豆植株干物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提高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可以提高大豆作物生长速率,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重要举措。覆膜D2密度(48万粒/公顷)下大豆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速率、净同化率高,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好,开花结荚数增高,各器官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累积量。大豆植株生长后期干旱年份保持高叶面积指数,正常年份减少叶面积指数可以促进荚的生长,提高产量。(3)覆膜和低密度处理下大豆单株植株光合能力高。覆膜处理对大豆植株光合作用能力影响比密度处理大。叶片集中在冠层上层,冠层顶部单位叶面...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嫩江地区2015年、2016年和30年平均(1981-2010)生长季(5-9月)旬平均温度(a)、最高温度(b)、最低温度(c)
为2016年冠层不同层次平均单叶面积(MLA)和平均单位叶面积受光量(IR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王一,张霞,杨文钰,孙歆,苏本营,崔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2]西北旱作大豆田不同地膜覆盖模式保墒增温增产效应研究[J]. 陈其鲜,王本辉,刘路平,周德录,韩天富,吴存祥. 大豆科学. 2016(01)
[3]高寒区大豆覆膜种植增温增产效应研究[J]. 王成刚,史海滨,李瑞平,程光远,戚迎龙,于洪,王佐奎. 土壤通报. 2015(03)
[4]遮阴对大豆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李瑞,文涛,唐艳萍,孙歆,夏超. 草业学报. 2014(06)
[5]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徐婷,雍太文,刘文钰,刘小明,董茜,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05)
[6]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张晓峰,王宏志,刘洛,徐新良. 地理科学进展. 2014(10)
[7]黑龙江省大豆单产影响因素和技术效率分析[J]. 张战国,杨振华,左鹏,戚国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3)
[8]甘肃旱作大豆全膜双垄种植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J]. 杨封科,王立明,张国宏.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1)
[9]不同密度对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J]. 王昱,范杰英,王玮,姜晓丽,张世忠.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8)
[10]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鼓粒期的光学特性[J]. 王瑞,王宏富,陈新霞,曾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硕士论文
[1]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 贾雁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0342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嫩江地区2015年、2016年和30年平均(1981-2010)生长季(5-9月)旬平均温度(a)、最高温度(b)、最低温度(c)
为2016年冠层不同层次平均单叶面积(MLA)和平均单位叶面积受光量(IR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王一,张霞,杨文钰,孙歆,苏本营,崔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2]西北旱作大豆田不同地膜覆盖模式保墒增温增产效应研究[J]. 陈其鲜,王本辉,刘路平,周德录,韩天富,吴存祥. 大豆科学. 2016(01)
[3]高寒区大豆覆膜种植增温增产效应研究[J]. 王成刚,史海滨,李瑞平,程光远,戚迎龙,于洪,王佐奎. 土壤通报. 2015(03)
[4]遮阴对大豆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李瑞,文涛,唐艳萍,孙歆,夏超. 草业学报. 2014(06)
[5]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徐婷,雍太文,刘文钰,刘小明,董茜,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05)
[6]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张晓峰,王宏志,刘洛,徐新良. 地理科学进展. 2014(10)
[7]黑龙江省大豆单产影响因素和技术效率分析[J]. 张战国,杨振华,左鹏,戚国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3)
[8]甘肃旱作大豆全膜双垄种植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J]. 杨封科,王立明,张国宏.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1)
[9]不同密度对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J]. 王昱,范杰英,王玮,姜晓丽,张世忠.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8)
[10]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鼓粒期的光学特性[J]. 王瑞,王宏富,陈新霞,曾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硕士论文
[1]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 贾雁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0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803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