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及盐诱导表达热激蛋白基因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8 00:41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我国盐碱土地面积很多,且由于干旱条件下灌溉带来的次生盐害,土地资源的盐渍化呈现日趋加重的趋势。鉴定耐盐小麦种质,克隆耐盐相关基因并鉴定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从美国引进的400余份小麦种质进行了芽期的耐盐性鉴定,筛选出一些芽期耐盐性较好的耐盐小麦种质;同时克隆了一个NaCl诱导表达的小麦热激蛋白基因,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基因的表达分析和转基因拟南芥分析鉴定了该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芽期的耐盐性鉴定对从美国引进的400余份小麦种质进行芽期耐盐性鉴定,从中筛选出了盐害指数在20%以下的高耐盐小麦品种及盐害指数在40%以下的耐盐品种共有35份;同时也统计了小麦在芽期的发芽数。发现其在2%NaCl处理下的发芽数即发芽率越高的那它的盐害指数就会越低,两者的关系成负相关。2.热激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一个保守的热激蛋白功能结构域,利用NCBI的网站确定出了ORF开放阅读框其全长为477bp,编码158个氨基酸,无跨膜结构域,通过Ex PAsy提供的Prot Paramtool工具分析了该氨...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耐盐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
1.2 植物耐盐性的研究
1.2.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1.2.3 植物盐胁迫下的信号传导途径
1.3 热激蛋白研究进展
1.3.1 热激蛋白的含义
1.3.2 热激蛋白的结构特点
1.3.3 植物热激蛋白的分类及定位
1.3.4 植物热激蛋白的作用
1.3.5 热激蛋白的基因调控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5 主要溶液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小麦品种耐盐性鉴定
2.2.2 目的基因的克隆
2.2.3 基因的表达分析
2.2.4 转化拟南芥及单拷贝植株的筛选培养
2.2.5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拟南芥的抗逆性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小麦芽期耐盐鉴定结果
3.2 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热激蛋白基因克隆
3.2.2 热激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目标基因的表达分析
3.3.1 芯片杂交结果
3.3.2 RT-RCR分析
3.4 热激蛋白基因的功能鉴定
3.4.1 转基因单拷贝拟南芥的获得
3.4.2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NaCl能力鉴定
3.4.3 对照及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脯氨酸含量测定
3.4.4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拟南芥植株的POD酶活性测定
3.4.5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拟南芥植株的失水率测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087943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耐盐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
1.2 植物耐盐性的研究
1.2.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1.2.3 植物盐胁迫下的信号传导途径
1.3 热激蛋白研究进展
1.3.1 热激蛋白的含义
1.3.2 热激蛋白的结构特点
1.3.3 植物热激蛋白的分类及定位
1.3.4 植物热激蛋白的作用
1.3.5 热激蛋白的基因调控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5 主要溶液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小麦品种耐盐性鉴定
2.2.2 目的基因的克隆
2.2.3 基因的表达分析
2.2.4 转化拟南芥及单拷贝植株的筛选培养
2.2.5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拟南芥的抗逆性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小麦芽期耐盐鉴定结果
3.2 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热激蛋白基因克隆
3.2.2 热激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目标基因的表达分析
3.3.1 芯片杂交结果
3.3.2 RT-RCR分析
3.4 热激蛋白基因的功能鉴定
3.4.1 转基因单拷贝拟南芥的获得
3.4.2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NaCl能力鉴定
3.4.3 对照及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脯氨酸含量测定
3.4.4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拟南芥植株的POD酶活性测定
3.4.5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拟南芥植株的失水率测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087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879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