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秸秆覆盖条件下的旱作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05 02:09
随着旱作农田覆盖管理体系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关于秸秆覆盖冬小麦增产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减产的报道逐渐增多。小麦秸秆覆盖后由于其高碳氮比在分解过程中容易导致土壤氮的固定,降低土壤氮有效性。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素亏缺可能是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尚待加以验证。本研究基于10年覆盖定位试验,在2018和2019年进行了补施氮肥微区试验,测定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过程及小麦开花-灌浆期光合特征等指标,旨在深入探讨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稳产机理。试验包括四种处理:生育期全量秸秆覆盖处理(9000kg·hm-2,HSM)、生育期半量秸秆覆盖处理(4500 kg·hm-2,LSM)、夏闲期全量秸秆覆盖处理(9000 kg·hm-2,FSM)和不覆盖对照处理(CK),冬小麦开花后补施氮肥量为50 kg·hm-2。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长期秸秆覆盖后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处于动态平衡,近两年试验土壤全氮较10年长期秸秆覆盖试验下降15.61%。在开花-灌浆...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7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研究区概况该试验于2017-2019年在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十里铺村(107°45′E,35°12′N)进行。该地区平均海拔1274m,整体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易旱区。连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4.1mm且全年降水分布不均,雨水主要集中于7-9月份,大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7%。年日照数2230h,连续多年气温为9.2℃左右,年辐射总量为484kJ·cm-2。研究区位置图见图2。该地属黏壤质黑垆土,土质疏松,质地均匀。土壤肥力低。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施行一年一熟种植制度,试验地试验前土质状况如表1所示。图2研究区位置图Fig.2Locationmapofsearcharea
第四章补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37第四章补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4.1补施氮肥措施下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图3a为2017-2019两年小麦收获期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值。在不施肥情况下,各处理对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HSM处理和LSM处理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4.31%和5.75%(P<0.05)。施肥情况下,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依次为LSM>HSM>FSM>CK。HSM处理和LSM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11.48%%、19.83%(P<0.05)。施肥和不施肥比,各处理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获得提高。施肥较不施肥各处理有机碳含量增幅为4.41%~18.94%(P<0.05),增幅大小依次为FSM>LSM>HSM>CK。图3补施氮肥下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Fig.3EffectsofdifferentstrawmulchingmethodsonsoilorganicCandtotalNcontentat0-20cmsoildepthsundersupplementaryapplicationofnitrogenfertilizer(a)(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常磊,韩凡香,柴雨葳,包正育,程宏波,黄彩霞,杨德龙,柴守玺. 应用生态学报. 2019(12)
[2]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陈影慧,程宏波,刘媛,常磊,柴守玺,杨德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3)
[3]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素的吸收利用[J]. 常磊,韩凡香,柴雨葳,王仕娥,杨德龙,程宏波,黄彩霞,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2019(04)
[4]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位国建,荐世春,方会敏,彭强吉,牛萌萌.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03)
[5]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王贺正,张均,徐国伟,马超,黄明,李友军,陈明灿,付国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6)
[6]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发展[J]. 尹雪巍. 南方农机. 2018(19)
[7]旱地冬小麦秸秆带状覆盖不同模式的水分效应[J]. 李瑞,程宏波,王芳,柴雨葳,陈玉章,常磊,黄彩霞,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3)
[8]渭北旱塬不同水肥优化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贾亮,翟丙年.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2)
[9]减氮结合不同覆盖对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根系的影响[J]. 屈会峰,刘吉飞,赵护兵. 西南农业学报. 2017(10)
[1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J]. 白伟,张立祯,逄焕成,孙占祥,牛世伟,蔡倩,安景文. 作物学报. 2017(12)
博士论文
[1]夏闲期不同地表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D]. 何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不同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土壤水热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申胜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D]. 张娟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薄膜和秸秆覆盖下旱地土壤碳氮动态及其模拟[D]. 张彤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4]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脲酶和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梁爽.河南农业大学 2018
[5]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陈刘炜.安徽农业大学 2018
[6]长期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王仁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7]保护性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理化性状与作物生产的影响[D]. 程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8]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D]. 芦俊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9]调控氮肥与地表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李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0]秸秆覆盖条件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及土壤温度的影响[D]. 董明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1892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7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研究区概况该试验于2017-2019年在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十里铺村(107°45′E,35°12′N)进行。该地区平均海拔1274m,整体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易旱区。连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4.1mm且全年降水分布不均,雨水主要集中于7-9月份,大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7%。年日照数2230h,连续多年气温为9.2℃左右,年辐射总量为484kJ·cm-2。研究区位置图见图2。该地属黏壤质黑垆土,土质疏松,质地均匀。土壤肥力低。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施行一年一熟种植制度,试验地试验前土质状况如表1所示。图2研究区位置图Fig.2Locationmapofsearcharea
第四章补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37第四章补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4.1补施氮肥措施下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图3a为2017-2019两年小麦收获期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值。在不施肥情况下,各处理对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HSM处理和LSM处理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4.31%和5.75%(P<0.05)。施肥情况下,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依次为LSM>HSM>FSM>CK。HSM处理和LSM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11.48%%、19.83%(P<0.05)。施肥和不施肥比,各处理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获得提高。施肥较不施肥各处理有机碳含量增幅为4.41%~18.94%(P<0.05),增幅大小依次为FSM>LSM>HSM>CK。图3补施氮肥下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Fig.3EffectsofdifferentstrawmulchingmethodsonsoilorganicCandtotalNcontentat0-20cmsoildepthsundersupplementaryapplicationofnitrogenfertilizer(a)(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常磊,韩凡香,柴雨葳,包正育,程宏波,黄彩霞,杨德龙,柴守玺. 应用生态学报. 2019(12)
[2]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陈影慧,程宏波,刘媛,常磊,柴守玺,杨德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3)
[3]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素的吸收利用[J]. 常磊,韩凡香,柴雨葳,王仕娥,杨德龙,程宏波,黄彩霞,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2019(04)
[4]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位国建,荐世春,方会敏,彭强吉,牛萌萌.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03)
[5]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王贺正,张均,徐国伟,马超,黄明,李友军,陈明灿,付国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6)
[6]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发展[J]. 尹雪巍. 南方农机. 2018(19)
[7]旱地冬小麦秸秆带状覆盖不同模式的水分效应[J]. 李瑞,程宏波,王芳,柴雨葳,陈玉章,常磊,黄彩霞,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3)
[8]渭北旱塬不同水肥优化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贾亮,翟丙年.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2)
[9]减氮结合不同覆盖对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根系的影响[J]. 屈会峰,刘吉飞,赵护兵. 西南农业学报. 2017(10)
[1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J]. 白伟,张立祯,逄焕成,孙占祥,牛世伟,蔡倩,安景文. 作物学报. 2017(12)
博士论文
[1]夏闲期不同地表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D]. 何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不同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土壤水热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申胜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D]. 张娟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薄膜和秸秆覆盖下旱地土壤碳氮动态及其模拟[D]. 张彤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4]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脲酶和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梁爽.河南农业大学 2018
[5]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陈刘炜.安徽农业大学 2018
[6]长期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王仁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7]保护性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理化性状与作物生产的影响[D]. 程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8]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D]. 芦俊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9]调控氮肥与地表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李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0]秸秆覆盖条件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及土壤温度的影响[D]. 董明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18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189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