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大豆结荚高度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发布时间:2021-04-06 07:03
  结荚高度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也是实现大豆规模化机械生产的一个重要性状,易受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外界因素影响。近年我国大豆的供需矛盾日益锐化,迫使大豆产业迅速发展。机械化生产是大豆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机械收获是机械化生产的中心环节,由于大豆易落枝、炸荚的习性限制,大豆机械收获的损失量居高不下,如何降低大豆收获过程中的机械损耗一直是大豆高产研究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结荚高度的重要性越加明显,结荚高度才逐渐进入育种家的视线,结荚高度这一性状也成为衡量大豆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收获,能否得到大规模推广的依据之一。培育适宜机械收割的大豆优良品种已成为育种家们的迫切需求。结荚高度的遗传力较高,可以通过选择改良对群体的结荚高度进行改良,使大豆植株结荚高度适当增加,茎秆上部粒数增加,适应机械收获,降低生产损耗。因此,结荚高度的定向遗传选择是培育适宜机械化收获超高产大豆品种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用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对该群体的结荚高度性状进行年份间光照、温度及水分的稳定性分析,对性状进行遗传模型预测,对RIL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研究。通过QTL定位分析获得11个主效QTL,利用与Q...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豆结荚高度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CTAB法提取大豆DNAFig.2-1CTABmethodtoextractDNA

分布情况,性状,年份,分布情况


20图 3-1 结荚高度性状不同年份间分布情况Figure 3-1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pod height in different years3.2 不同环境因子对大豆结荚高度的影响为研究结荚高度性状在不同年份环境中的稳定性,查阅哈尔滨市 8 年 5-9 月的气象数据。

上位性,性状


图 3-2 结荚高度性状上位性 QTLFigure 3-2 The epistatic QTL of the first pod height3.4 结荚高度标记利用3.4.1 RIL 群体结荚高度优异材料的标记辅助筛选利用定位获得的 11 个 QTL 连锁的遗传标记(表 3-12)对 147 份 RIL 群体在种植前进行标记辅助筛选,预测可能的高值与低值材料,秋季收获后调查所选材料的结荚高度,结合表型在其他年份间的表现,筛选出结荚高度偏高的 RIL 材料 2 份,分别为 RIL-86 和 RIL-101,筛选出结荚高度偏低的 RIL 材料 3 份,分别为 RIL-141, RIL-2 和 RIL-112,具体性状表现见表 3-14。经多重比较分析,确定性状高值与低值两类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表 3-15),标记辅助选择有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J]. 刘明,卜伟召,杨文钰,武晓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3)
[2]南繁大豆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高巍,吴限,任海龙.  种子. 2018(04)
[3]南繁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 符小发,高强,任海龙,路子锋,王天地,陈积豪,严勇亮.  广东农业科学. 2018(04)
[4]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J]. 刘东,齐婉冬,冯燕,赵青松,张孟臣,杨春燕,杨永庆,廖红.  大豆科学. 2018(02)
[5]大豆机械收获损失的研究现状[J]. 刘基,金诚谦,梁苏宁,倪有亮.  农机化研究. 2017(07)
[6]大豆机械收获环节损失调查——以黑龙江、内蒙古为例[J]. 陈伟,张美艺,韩嫣,朱俊峰.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03)
[7]论大豆进口与我国粮食质量安全[J]. 路子显.  粮食问题研究. 2017(01)
[8]国内大豆加工产业现状及对策[J]. 王威,吴领祖,盛林霞,黄金根.  现代食品. 2017(01)
[9]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 何志华,夏燕,李清超,余娟,余莉,王锦,杨珊.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1)
[10]陕西省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 苟升学,肖金平.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9)

博士论文
[1]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D]. 杨树果.中国农业大学 2014
[2]大豆抗倒伏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D]. 周蓉.华中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东北地区大豆种质农艺性状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分析[D]. 杜海龙.东北农业大学 2017
[2]黑龙江北部大豆育成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关联分析[D]. 曹景举.南京农业大学 2016
[3]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D]. 吴章勋.信阳师范学院 2016
[4]大豆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D]. 王海滨.吉林农业大学 2014
[5]不同大豆品种不同节位的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研究[D]. 冯引弟.吉林农业大学 2013
[6]大豆新品种山宁16号适宜播期与种植密度的研究[D]. 杨旭.山东农业大学 2013
[7]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冲击及对策[D]. 马琴.中央民族大学 2012
[8]半矮秆大豆黑河29号窄行密植研究[D]. 郑淑琴.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9]大豆抗旱、耐盐性鉴定及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 李兆南.吉林大学 2011
[10]田间配置对辽豆21号产量、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D]. 王文斌.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121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21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