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干旱和盐胁迫对华北驼绒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0 13:53
  荒漠生态系统约占草地面积的60%,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严酷和脆弱的区域之一。广泛分布于干旱荒漠区的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为藜科驼绒藜属多年生强旱生半灌木,不但具有利用年限久的优势,同时是优良的饲用半灌木,具有较强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是恢复干旱荒漠区生态的优良灌木。荒漠生态系统水分条件恶劣,降雨稀少,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华北驼绒藜种子的萌发特性对理解荒漠区灌木植被的建植及恢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华北驼绒藜种子大小(seed size)及苞片(coat)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水合-干燥循环(wet-dry cycle)、盐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萌发中的种子及幼苗具有干燥耐受性(dehydration tolerance)。种子在经历不同水合-干燥周期后,种子萌发率依然接近CK(100%),并具有生长为幼苗的潜力。随着水合-干燥周期的增加种子萌发率几乎不受影响,但存活率逐渐降低。幼苗复活的极限为胚根长度为2-3 mm干燥30 d。苞片对种子的萌发过程中对盐具有隔离作用,在干旱胁迫下具有提高渗透势...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干旱和盐胁迫对华北驼绒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质量随水合及干燥时间的变化

驼绒藜,种子发芽率,存活率,种子质量


图 2-1 种子质量随水合及干燥时间的变化Fig. 2-1 Changes in seed weight with wetting and drying time图2-2 水合-干燥循环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芽率及存活率的影响。大写字母是发芽率之间的比较,小写字母是存活率之间的比较(P<0.05),数据为平均值±SE,n=4。Fig. 2-2 Effects of wet-dry cycle on see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and seed survivalpercentage of C. arborescens. Values followed by uppercase in germination percentage andlowercase letters in seed survival percentag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wet-drycycles (P<0.05). The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 for 4 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s

驼绒藜,干燥周期,胚轴,幼苗


14图2-3 水合-干燥循环对华北驼绒藜幼苗胚轴及胚根的影响。数据为平均值±SE,n=4。Fig. 2-3 Effects of wet-dry cycle on shoot and radical length of C. arborescens. The data areexpressed as mean ± SE for 4 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s.在一个水合-干燥周期内,干燥周期在3D以内对胚根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干燥时间增加为4D时,胚根长度显著减小,相比于干燥周期为1D减小21%。而当水合-干燥循环次数增加为两次时胚根长度随着干燥周期的增加显著减小,不同干燥周期处理下的幼苗胚根长度均比水合-干燥周期的相应处理下平均小26%,尤其是当干燥时间增加为4D时,胚根长度比干燥周期为1D减小70%(图2-3)。在一次水合-干燥周期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短花针茅荒漠草原α多样性对绵羊载畜率的响应[J]. 张睿洋,王忠武,韩国栋,潘占磊,刘芳,武倩,阿木尔萨那.  生态学报. 2017(03)
[2]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J]. 屠志方,李梦先,孙涛.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1)
[3]荒漠半灌木白滨藜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生态意义[J]. 蔡丹红,严成,魏岩.  草业学报. 2015(10)
[4]温度、光照、盐分和干旱胁迫对华北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J]. 何青山,魏玲玲,张旭,刘国方,杨慧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5]种子生态学:种子在群落中的作用[J]. 黄振英,曹敏,刘志民,王雷.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8)
[6]果翅对梭梭属(Haloxylon)种子萌发行为的调控[J]. 魏岩,王习勇.  生态学报. 2006(12)
[7]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沙丘环境的适应机制[J]. 朱雅娟,董鸣,黄振英.  应用生态学报. 2006(01)
[8]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探索[J]. 吴建国,常学向.  中国沙漠. 2005(04)
[9]玉米种子萌发阶段的吸水率研究[J]. 霍仕平,张兴端,向振凡,晏庆九,张健,余志江,彭方明,熊闻霞.  玉米科学. 2004(04)
[10]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对干旱与播深条件的响应[J]. 曾彦军,王彦荣,庄光辉,杨鬃山.  生态学报. 2004(08)

博士论文
[1]干旱荒漠区几种优势植物种子萌发生态学研究[D]. 曾彦军.兰州大学 2010
[2]中国北方旱生植物种子与水分相关的适应性策略研究[D]. 韩瑾.兰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水分和盐分胁迫对四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D]. 杨景宁.兰州大学 2007
[2]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特性的研究[D]. 王学敏.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29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29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7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