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生间作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2 23:51
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为了阐明玉米/花生间作效应机制,测定了玉米/花生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些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的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间作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量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含量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总钾含量和p H值、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解析贡献率分别为48.981%,43.617%和7.402%。第一主成分主要是放线菌、真菌、有效磷等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为有机质和p H,第三主成分主要是总氮和细菌。经标准化后计算栽培措施得分显示:间作花生得分最高1.937,其次是间作玉米1.008,两者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20,2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及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
1.4 取样及测定
3.5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2 玉米间作花生对不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玉米间作花生不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4 玉米间作花生根际土壤生态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2.5 玉米间作花生根际土壤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高产栽培措施组合分析及评价[J]. 周泽弘,梁琴,马雪清,莫坤,韩文斌,谢树果,曹卫东.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9)
[2]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及结瘤固氮的影响[J]. 张晓娜,陈平,杜青,周颖,任建锐,金福,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8)
[3]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J]. 杨文娜,任嘉欣,李忠意,徐义,李振轮,何丙辉.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6)
[4]云南间作大豆耐荫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J]. 赵银月,詹和明,代希茜,单丹丹,王铁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01)
[5]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 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马文奇,杨小中.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6]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J]. 丁怡飞,曹永庆,姚小华,傅松玲,张平安,楼新良.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7]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木薯行距配置对薯块产量的影响[J]. 韩全辉,魏云霞,黄洁.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7)
[8]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花生生长的影响[J]. 蔡智才,毕华兴,许华森,常译方,王丹,陈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9]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分析[J]. 贾曦,王璐,刘振林,李长松,殷复伟,王莹莹,万书波. 花生学报. 2016(04)
[10]油葵与光果甘草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张旭龙,马淼,吴振振,张志政,林慧. 土壤. 2016(06)
本文编号:3226550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20,2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及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
1.4 取样及测定
3.5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2 玉米间作花生对不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玉米间作花生不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4 玉米间作花生根际土壤生态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2.5 玉米间作花生根际土壤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高产栽培措施组合分析及评价[J]. 周泽弘,梁琴,马雪清,莫坤,韩文斌,谢树果,曹卫东.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9)
[2]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及结瘤固氮的影响[J]. 张晓娜,陈平,杜青,周颖,任建锐,金福,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8)
[3]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J]. 杨文娜,任嘉欣,李忠意,徐义,李振轮,何丙辉.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6)
[4]云南间作大豆耐荫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J]. 赵银月,詹和明,代希茜,单丹丹,王铁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01)
[5]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 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马文奇,杨小中.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6]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J]. 丁怡飞,曹永庆,姚小华,傅松玲,张平安,楼新良.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7]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木薯行距配置对薯块产量的影响[J]. 韩全辉,魏云霞,黄洁.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7)
[8]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花生生长的影响[J]. 蔡智才,毕华兴,许华森,常译方,王丹,陈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9]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分析[J]. 贾曦,王璐,刘振林,李长松,殷复伟,王莹莹,万书波. 花生学报. 2016(04)
[10]油葵与光果甘草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张旭龙,马淼,吴振振,张志政,林慧. 土壤. 2016(06)
本文编号:3226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265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