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栽培模式的小麦强、弱势粒灌浆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4 01:13
为了解栽培措施对小麦强、弱势粒粒重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在不同蘖位间的表现,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为材料,采用传统生产(TPP)、现有生产(CPP)和潜在推广(PEP)三个栽培模式分别建立小麦群体,对小麦主茎强势粒(MS)和弱势粒(MI)、第一分蘖强势粒(TS)和弱势粒(TI)进行连续取样分析,研究了小麦不同粒位间籽粒灌浆特性、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差异及栽培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势粒的最大粒重、成熟期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较弱势粒分别高9.3~12.4 mg·grain-1、0.9~1.1个百分点和1.4~1.8mg·grain-1。与TS相比,MS的最大粒重提高2.2 mg·grain-1,蛋白质含量降低0.8个百分点,但MI与TI间两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MS灌浆快、启动早、速率高,而TS需要更长的灌浆时间来实现较高的粒重。相比分蘖,主茎强、弱势粒间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差异大,受栽培模式影响较大。不同粒位的最大粒重与最高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小麦群体平均粒重、籽粒蛋白质产量与强、弱势粒最大粒重、蛋白质产量均一致表现...
【文章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2020,40(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栽培模式下主茎与分蘖的强、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动态
主茎与分蘖的强、弱势粒间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差异
由图2可知,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栽培模式间相同粒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但表现不尽相同。虽然不同栽培模式下主茎和分蘖强、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在灌浆初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随着灌浆进程推进,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逐渐缩小。至成熟期,除主茎强势粒蛋白质含量表现出PEP模式>CPP模式>TPP模式外,其他粒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表3 主茎与分蘖的强、弱粒间灌浆特征参数差异Table 3 Differences in grain-filling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uperior and inferior grains in the main stem and tiller 粒位Position A/(mg·grain-1) TRmax/d Rmax/(mg·grain-1·d-1) T/d Rmean/(mg·grain-1·d-1) MS 38.51a 12.17b 2.99a 18.91c 1.84a MI 26.08c 12.83ab 1.91c 20.36bc 1.18c TS 36.32b 13.25a 2.33b 22.87a 1.43b TI 27.01c 13.39a 1.77c 22.77ab 1.07c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4同。Different letters after the values within the same column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at 0.05 level.The same in table 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J]. 田中伟,王妮妮,李怡香,崔亚坤,蔡剑,姜东,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6)
[2]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J]. 苗永杰,阎俊,赵德辉,田宇兵,闫俊良,夏先春,张勇,何中虎. 作物学报. 2018(02)
[3]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研究[J]. 王思宇,吴舸,樊高琼,胡雯媚,郑文,王强生,朱杰.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2)
[4]不同小麦品种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分析[J]. 李豪圣,曹新有,宋健民,刘鹏,程敦公,刘爱峰,王灿国,刘建军,孙正娟. 作物学报. 2017(02)
[5]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 徐云姬,张伟杨,钱希旸,李银银,张耗,杨建昌.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8)
[6]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影响[J]. 杨东清,李玉玲,倪英丽,尹燕枰,杨卫兵,崔正勇,张永太,马仁元,王振林. 作物学报. 2014(02)
[7]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 徐莹,王林林,陈炜,李红兵,邓西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3)
[8]基因型、播期和密度对不同成穗型小麦籽粒产量和灌浆特性的影响[J]. 张定一,张永清,闫翠萍,裴雪霞.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01)
[9]小麦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J].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王秀斌,张定一.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2)
[10]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群体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陆增根,戴廷波,姜东,荆奇,吴正贵,周培南,曹卫星. 作物学报. 2007(04)
本文编号:3228742
【文章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2020,40(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栽培模式下主茎与分蘖的强、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动态
主茎与分蘖的强、弱势粒间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差异
由图2可知,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栽培模式间相同粒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但表现不尽相同。虽然不同栽培模式下主茎和分蘖强、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在灌浆初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随着灌浆进程推进,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逐渐缩小。至成熟期,除主茎强势粒蛋白质含量表现出PEP模式>CPP模式>TPP模式外,其他粒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表3 主茎与分蘖的强、弱粒间灌浆特征参数差异Table 3 Differences in grain-filling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uperior and inferior grains in the main stem and tiller 粒位Position A/(mg·grain-1) TRmax/d Rmax/(mg·grain-1·d-1) T/d Rmean/(mg·grain-1·d-1) MS 38.51a 12.17b 2.99a 18.91c 1.84a MI 26.08c 12.83ab 1.91c 20.36bc 1.18c TS 36.32b 13.25a 2.33b 22.87a 1.43b TI 27.01c 13.39a 1.77c 22.77ab 1.07c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4同。Different letters after the values within the same column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at 0.05 level.The same in table 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J]. 田中伟,王妮妮,李怡香,崔亚坤,蔡剑,姜东,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6)
[2]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J]. 苗永杰,阎俊,赵德辉,田宇兵,闫俊良,夏先春,张勇,何中虎. 作物学报. 2018(02)
[3]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研究[J]. 王思宇,吴舸,樊高琼,胡雯媚,郑文,王强生,朱杰.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2)
[4]不同小麦品种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分析[J]. 李豪圣,曹新有,宋健民,刘鹏,程敦公,刘爱峰,王灿国,刘建军,孙正娟. 作物学报. 2017(02)
[5]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 徐云姬,张伟杨,钱希旸,李银银,张耗,杨建昌.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8)
[6]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影响[J]. 杨东清,李玉玲,倪英丽,尹燕枰,杨卫兵,崔正勇,张永太,马仁元,王振林. 作物学报. 2014(02)
[7]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 徐莹,王林林,陈炜,李红兵,邓西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3)
[8]基因型、播期和密度对不同成穗型小麦籽粒产量和灌浆特性的影响[J]. 张定一,张永清,闫翠萍,裴雪霞.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01)
[9]小麦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J].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王秀斌,张定一.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2)
[10]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群体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陆增根,戴廷波,姜东,荆奇,吴正贵,周培南,曹卫星. 作物学报. 2007(04)
本文编号:3228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287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