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行距配置及平茬高度对油用牡丹‘凤丹’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0 19:36
油用牡丹是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来在我国的种植范围逐年扩大,然而有关油用牡丹的栽培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试验对象,分别研究了9种株行距配置,5种不同的平茬高度对‘凤丹’牡丹生育期内的生长发育指标、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提供研究理论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大株行距有利于个体在横向空间上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冠幅、单株叶面积、分枝量及新枝基径,并降低株高和新枝长度,试验结果表明0.5m×1.0m株行距处理长势最佳;较小的株行距配置引起株高和新枝长度的显著增加,分枝数量较少且枝条纤弱,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徒长。2.‘凤丹’牡丹在5月时光合能力最强,随着株行距的增加,在光合特性上表现出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相对较高,并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多,同化能力强。株行距过小导致种间竞争加剧,冠层结构不合理,光合能力、蒸腾拉力和水分利用率低。3.株行距增大单株结实量更大,果荚长籽粒饱满,但因相同种植面积下的总株数较少,因而测得的全区产量不高。株行距过小引起营养生长过度,...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验技术路线图
配置对生长发育及叶面积的影响配置对株高和冠幅的影响的生长情况映了植株个体在竖向上的生长势,由图 3-1 可知,随着株行距的增株高显著减小。Z1H1处理的株高生长量最大,3 个月增加了 11.68Z2H1和 Z3H1的株高生长量次之,分别增加了 11.37 cm 和 8.81 cm.53%和 13.72%;Z1H2、Z2H2、Z3H2、Z1H3、Z2H3、Z3H3六组处理比较小,分别增高了 5.19cm、4.80cm、4.35cm、4.34cm、3.86cm、 9.19%、9.07%、7.73%、8.04%、7.29%、4.10%,其中 Z3H3的株高体而言,H1行距配置实验组的株高增幅明显,Z1H1、Z2H1、Z3H1、H2行距配置实验组的株高增幅次之,三组平均达到了 4.78cm,株高增幅最小,三组配置处理平均只增加了 3.43cm;相同株距的三的差异规律,Z1处理组的增幅最明显,Z2、Z3次之。
H2、Z3H2三组的冠幅增量比较接近,分别增大了 9.45cm、11.65cm、11为 18.39%、21.82%、22.32%,Z1H1、Z2H1、Z3H1三组处理的冠幅生长别为 5.73cm、7.86cm、8.8cm,增幅分别为 12.56%、16.60%、17.91%。距配置实验组的冠幅增幅最为明显,Z1H3、Z2H3、Z3H3三组平均增高 13置实验组的冠幅增幅次之,三组平均达到了 10.96cm, H1行距配置实验小,三组实验组平均只增高了 7.46cm。同一行距下,株距的三组处理除,也表现出 Z3>Z2>Z1的相同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油用牡丹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于玲,左利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7(01)
[2]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省水稻生长发育动态及物质生产的影响[J]. 金峰,邵玺文,李彦利,耿艳秋,华霜,王帅,朱明霞,韩康顺,时羽. 东北农业科学. 2016(05)
[3]牡丹的园林应用及露地栽培技术[J]. 杨蓓莉.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5)
[4]牡丹栽培技术[J]. 岳临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6(06)
[5]牡丹栽培技术[J]. 马兴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0)
[6]牡丹籽油成分、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J]. 王顺利,任秀霞,薛璟祺,张秀新. 中国粮油学报. 2016(03)
[7]油用牡丹结实状况调查[J]. 杲承荣,窦霄,卢洁,郭建军. 河北林业科技. 2016(01)
[8]不同油用牡丹品种园艺性状及油分含量的比较[J]. 王占营,王晓晖,刘振国,郭亚珍.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1)
[9]牡丹皮中有效成分丹皮酚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 张燕丽,孟凡佳,付起凤,田园,王雪莹. 中医药信息. 2016(01)
[10]不同采收时间对“凤丹”牡丹籽生根质量的影响[J]. 李博,郭振国,曹养乾.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6)
博士论文
[1]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刘铁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2]黑木相思苗期平茬与施肥技术研究[D]. 丁晓纲.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牡丹花芽内休眠解除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 黄鑫.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产量形成及采收品质的影响[D]. 徐新霞.新疆农业大学 2015
[2]行距配置对黄淮南部夏玉米群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海红.河南农业大学 2015
[3]种植方式和灌溉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的影响[D]. 韩圆圆.山东农业大学 2015
[4]荷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杨楠楠.北京林业大学 2015
[5]平茬对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植物霸王补偿生长的影响[D]. 张瀚文.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6]沙冬青平茬技术及刈割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董雪.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7]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抗倒能力的影响[D]. 张晓丽.河北农业大学 2011
[8]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杜震宇.吉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6533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验技术路线图
配置对生长发育及叶面积的影响配置对株高和冠幅的影响的生长情况映了植株个体在竖向上的生长势,由图 3-1 可知,随着株行距的增株高显著减小。Z1H1处理的株高生长量最大,3 个月增加了 11.68Z2H1和 Z3H1的株高生长量次之,分别增加了 11.37 cm 和 8.81 cm.53%和 13.72%;Z1H2、Z2H2、Z3H2、Z1H3、Z2H3、Z3H3六组处理比较小,分别增高了 5.19cm、4.80cm、4.35cm、4.34cm、3.86cm、 9.19%、9.07%、7.73%、8.04%、7.29%、4.10%,其中 Z3H3的株高体而言,H1行距配置实验组的株高增幅明显,Z1H1、Z2H1、Z3H1、H2行距配置实验组的株高增幅次之,三组平均达到了 4.78cm,株高增幅最小,三组配置处理平均只增加了 3.43cm;相同株距的三的差异规律,Z1处理组的增幅最明显,Z2、Z3次之。
H2、Z3H2三组的冠幅增量比较接近,分别增大了 9.45cm、11.65cm、11为 18.39%、21.82%、22.32%,Z1H1、Z2H1、Z3H1三组处理的冠幅生长别为 5.73cm、7.86cm、8.8cm,增幅分别为 12.56%、16.60%、17.91%。距配置实验组的冠幅增幅最为明显,Z1H3、Z2H3、Z3H3三组平均增高 13置实验组的冠幅增幅次之,三组平均达到了 10.96cm, H1行距配置实验小,三组实验组平均只增高了 7.46cm。同一行距下,株距的三组处理除,也表现出 Z3>Z2>Z1的相同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油用牡丹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于玲,左利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7(01)
[2]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省水稻生长发育动态及物质生产的影响[J]. 金峰,邵玺文,李彦利,耿艳秋,华霜,王帅,朱明霞,韩康顺,时羽. 东北农业科学. 2016(05)
[3]牡丹的园林应用及露地栽培技术[J]. 杨蓓莉.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5)
[4]牡丹栽培技术[J]. 岳临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6(06)
[5]牡丹栽培技术[J]. 马兴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0)
[6]牡丹籽油成分、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J]. 王顺利,任秀霞,薛璟祺,张秀新. 中国粮油学报. 2016(03)
[7]油用牡丹结实状况调查[J]. 杲承荣,窦霄,卢洁,郭建军. 河北林业科技. 2016(01)
[8]不同油用牡丹品种园艺性状及油分含量的比较[J]. 王占营,王晓晖,刘振国,郭亚珍.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1)
[9]牡丹皮中有效成分丹皮酚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 张燕丽,孟凡佳,付起凤,田园,王雪莹. 中医药信息. 2016(01)
[10]不同采收时间对“凤丹”牡丹籽生根质量的影响[J]. 李博,郭振国,曹养乾.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6)
博士论文
[1]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刘铁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2]黑木相思苗期平茬与施肥技术研究[D]. 丁晓纲.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牡丹花芽内休眠解除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 黄鑫.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产量形成及采收品质的影响[D]. 徐新霞.新疆农业大学 2015
[2]行距配置对黄淮南部夏玉米群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海红.河南农业大学 2015
[3]种植方式和灌溉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的影响[D]. 韩圆圆.山东农业大学 2015
[4]荷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杨楠楠.北京林业大学 2015
[5]平茬对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植物霸王补偿生长的影响[D]. 张瀚文.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6]沙冬青平茬技术及刈割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董雪.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7]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抗倒能力的影响[D]. 张晓丽.河北农业大学 2011
[8]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杜震宇.吉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6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765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