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拔节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叶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22 16:27
  为研究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叶片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稻淹水后排水指标,试验采用水稻盆栽试验模拟水稻淹水胁迫状态,研究中稻拔节期淹水胁迫环境下生理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稻拔节期受淹胁迫后,水稻分蘖生长会受到抑制,株高随着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增加显著增长,水稻剑叶中的MDA质量摩尔浓度随着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的增加会逐步升高,POD酶活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会逐步升高,剑叶中SOD酶活性表现为:当淹水天时为1、3、5 d时,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淹水天数达到7 d时,随淹水深度增加反而降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主要表现为淹水胁迫后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实际产量的显著降低,受淹水深为40 cm时,受淹历时1、3、5和7 d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12.64%、15.37%、23.42%和28.75%,构建了水稻产量与淹水深度(H)和淹水时间(D)以及地面累积水深度(SFW)之间的回归模型,根据模型假设若以水稻减产20%为排水指标,当中稻拔节期淹水深度为20、30和40 cm时,应在8.5、6.5和3.5 d内将田面水层排到10 cm左右。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拔节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叶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水稻受淹区纵剖面图(单位:mm)

水稻,复极


图2给出的是不同淹水处理后水稻分蘖变化情况,淹水胁迫会抑制水稻分蘖数的增长,且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增加水稻分蘖增长受到抑制更严重,Duncan新复极差检验结果表明,当淹水深度为40 cm时,淹水时间每增加2 d,分蘖数减少21.51%、9.59%和12.12%,淹水1 d较对照处理分蘖数减少7.92%。除淹水深度20 cm淹水1 d处理外,其余处理与对照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一淹水深度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差异越显著。

水稻,正比,条件,复极


图3是不同淹水处理后各处理的株高增长情况,由图3可知,水稻受到淹水胁迫后,株高会迅速增长,当淹水深度为40 cm时,淹水时间每增加2 d,株高分别增长了4.5%、2.9%和8.5%,在同一淹水时间条件下,淹水深度每增加10 cm,株高分别增加4.7%和5.9%,表明,在同一受淹深度条件下,水稻株高的增长速度与受淹时间成正比,在同一受淹时间条件下,水稻株高的增长速度与淹水深度成正比。Duncan新复极差检验结果表明受淹深度20 cm时,淹水时间在7 d时株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但是淹水时间为1、3、5 d时与对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淹水深度为30 cm时,淹水时间3 d时株高就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在淹水深度为40 cm时,淹水时间1 d时株高就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且淹水时间3、5、7 d和对照处理间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2.3 淹水处理对剑叶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稻灌浆期对淹水胁迫的响应及排水指标研究[J]. 晏军,吴启侠,朱建强.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5)
[2]拔节期淹涝胁迫对水稻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宁金花,陆魁东,霍治国,解娜,黄晚华.  生态学杂志. 2014(07)
[3]不同生育期淹涝胁迫对杂交稻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宁金花,霍治国,陆魁东,黄晚华,刘彬彧,沈俊佑.  中国农业气象. 2013(06)
[4]孕穗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周永进,王斌,许有尊,陈刚,胡琪峰,吴文革.  中国稻米. 2013(04)
[5]植物淹水胁迫形态学研究进展[J]. 潘澜,薛晔,薛立.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7)
[6]不同淹涝胁迫强度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J]. 陈永华,赵森,严钦泉,肖国樱.  中国水稻科学. 2006(05)
[7]试论洪涝对水稻的影响[J]. 李永和,石亚月,陈耀岳.  自然灾害学报. 2004(06)
[8]水稻涝害程度影响因子及抗逆栽培措施[J]. 周大川,葛茂友,何高,孙长锋,李成,李斌,孙雨红,王建法,韩雪峰.  上海农业科技. 2004(05)
[9]江西省洪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 卢冬梅,王保生,刘文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
[10]抽穗期洪涝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高德友,赵新华,段祥茂,徐宗进,王达诺.  耕作与栽培. 2001(05)

硕士论文
[1]水稻生长过程对涝害的响应与恢复模型研究[D]. 张建华.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97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97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