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组蛋白乙酰化调控灵芝酸与灵芝多糖生物合成代谢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3 10:04
  灵芝,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是世界知名的大型药用真菌之一。在灵芝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灵芝酸和灵芝多糖是主要的药用成分。表观遗传调控在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组蛋白修饰是目前已知的最主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其中组蛋白乙酰化是研究最为普遍的修饰形式。目前,液体静置培养灵芝酸和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静置培养灵芝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调节灵芝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初步研究了组蛋白乙酰化对灵芝生长发育以及灵芝酸和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振荡培养和深层液体静置培养是目前主要的灵芝发酵培养方式,研究表明静置培养方式有利于灵芝酸的积累。本实验发现,在灵芝多糖生物合成方面,摇瓶培养方式更占优势,其中摇瓶培养方式下最大灵芝胞外多糖产量是静置培养方式的10倍;摇瓶培养方式下,胞内多糖产量是静置培养方式的1.32倍。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静置培养方式下灵芝细胞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分别是摇瓶培养方式的1.5倍和3倍。在液体静置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SAHA处理灵芝细胞,结果发现,SAHA的处理,抑制了灵芝菌丝体生...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组蛋白乙酰化调控灵芝酸与灵芝多糖生物合成代谢的研究


图5核心组蛋白与核小体??

培养条件,灵芝,培养方式,生物量


D:?Mycelia?morphology?in?liquid?static?culture??2.2培养方式对灵芝生物量的影响??如图1-2所示,两种培养条件下,灵芝细胞生物量均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与液体静置培养相比,灵芝细胞在振荡发酵培养时总的生物量更高。但是培养6天内,??静置培养方式下灵芝细胞干重增加了6?g/L,高于摇瓶培养方式下的细胞干重的增加。??对比两种培养方式下灵芝细胞生长量的变化,可见摇瓶振荡培养方式风有利于短时??间内得到较多的灵芝菌丝体生物量。

组蛋白乙酰化,灵芝,培养方式,乙酰化


丝分化与代谢差异,本实验检测了不同培养方式下灵芝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分别收取第9天两种培养方式的灵芝细胞并提取总蛋白,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组蛋白H3、H4的泛乙酰化水平。结果如图1-6所示。从图1-6?A中可以看出,两种培??养方式下灵芝乙酰化的组蛋白相对于H3?(内参)的水平有显著差异的。从蛋白免疫??印迹图谱中可以看出静置培养条件下灵芝细胞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高于摇瓶培??养方式。通过Image?J软件对蛋白条带进行灰度值分析(图1-6?B),发现两种培养方??式下灵芝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7<().05),静置培养条件下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是摇瓶培养的1.5倍,H3乙酰化水平更高,是摇瓶培养方式的3倍。根??据表观遗传调控研宄表明,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与基因的表达与沉默有关。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初步推断可能是组蛋白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3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亮氨酰氨肽酶基因的阻断对刺糖多孢菌生长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J]. 杨燕,罗林根,徐妙,夏立秋.  微生物学报. 2016(04)
[2]一种高效的灵芝菌丝体总蛋白的提取方法[J]. 唐奕诗,马楚莹,周玉萍,陈琼华,田长恩.  生物技术世界. 2014(10)
[3]灵芝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 姜芳燕,马军,陈永敢,陈光宙,李珍,王沛正,王辉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08)
[4]酿酒酵母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J]. 王明鹏,陈蕾,付加芳,鲍晓明.  微生物学通报. 2012(07)
[5]灵芝多糖的生物合成和发酵调控[J]. 刘高强,赵艳,王晓玲,朱朝阳.  菌物学报. 2011(02)
[6]灵芝甾醇类活性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陆慧,贾晓斌,陈彦,韦英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2)
[7]灵芝多糖结构及其组成研究[J]. 何晋浙,邵平,倪慧东,柴能杰,孙培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01)
[8]我国灵芝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 侯瑞宏,廖森泰.  广东农业科学. 2009(11)
[9]灵芝三萜类成分研究进展[J]. 高建莉,禹志领,李绍平,王一涛.  中国食用菌. 2005(04)
[10]中国灵芝科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J]. 吴兴亮,戴玉成,林尤河.  贵州科学. 2004(04)

硕士论文
[1]DNA甲基化调控灵芝酸生物合成代谢的研究[D]. 蓝丽雯.福建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19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19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