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甜玉米糖分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8-08 07:17
  甜玉米是华南地区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果蔬两用型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甜玉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甜玉米品质遗传改良育种越来越受到甜玉米育种工作者们的重视。目前,华南地区甜玉米育种的瓶颈是缺乏高品质如水果型的品种,解决高品质育种关键的前提是对品质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快速简单的鉴定评价体系,然后筛选出高品质的资源用于遗传改良。而选育出籽粒胚乳能产生高水平糖分的突变株是甜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首先探讨了3,5-二硝基水杨酸法与酶法在测定甜玉米糖分含量的适用性,然后利用筛选出来的糖分含量化学检测方法测定了课题组精心收集到的104份糖分含量变幅较大的甜玉米材料的5个糖分指标含量。同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采集这104份样品的光谱信息,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回归,通过不同光谱预处理和数学处理相结合,对全光谱波段进行化学计量学的分析统计,分别建立了甜玉米完整种子的总多糖、淀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结果表明:1.在酶法与3,5-二硝基水杨酸法这两种测定甜玉米糖分含量的化学方法的对比中,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分别为0.994%、0.702%,平均回收... 

【文章来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甜玉米糖分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供试甜玉米样品近红外光谱图

二硝基水杨酸,杂交种,还原糖含量,种子


基水杨酸法在所测量的溶液还原糖含量较高时,准确率较高;而酶法在分.005mg、0.025mg、0.05mg 的葡萄糖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9.178%、96.342%,RSD 分别为 0.812%、0.000%、1.518%,表明酶法测量溶液所含还原低时,准确率较高。4 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酶法对 10 种甜玉米杂交种种子糖分含较图 3-1、图 3-2 的结果表明,在甜玉米糖分含量的检测上,3,5-二硝基水杨法在还原糖和蔗糖含量的测定趋势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水杨酸法测定高于酶法测定值。这说明两个方法都可以应用于甜玉米还原糖和蔗糖含量但是水杨酸法测定的值可能会比甜玉米糖分含量真实值偏高,而酶法测定真实值。

二硝基水杨酸,蔗糖含量,杂交种,种子


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酶法测定 10 种杂交种种子蔗糖含量的比较5 甜玉米糖分含量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分析由以上两种方法的方法论比较分析结果可以看出,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酶法都可以用于测定甜玉米还原糖的含量,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测定,可能与其各自的反应原理有关[18]。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测定原理是 D糖共热产生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含量与溶液颜色成在一定波长范围测出来的吸光度来计算还原糖的含量[85]。而玉米的黄色素扰 DNS 法指示剂显色导致结果偏高。而酶法的原理是葡萄糖与 ATP 在己催化下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然后葡糖-6-磷酸与 NADP+经过 6-磷酸葡萄的催化下氧化生成葡糖-6-磷酸盐和 NADPH,在波长 340nm 可以测量 NA强度的变化,从而计算其糖分的浓度。由于反应物的针对性强,其准确性密度的结果来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样品溶液的 RSD 为 0.994%小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花生籽仁中蔗糖含量的测定[J]. 秦利,刘华,杜培,董文召,黄冰艳,韩锁义,张忠信,齐飞艳,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05)
[2]基于变量选择的小麦粗蛋白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J]. 吕程序,姜训鹏,张银桥,张小超,毛文华.  农业机械学报. 2016(S1)
[3]赣南脐橙可溶性固形物近红外光谱在线无损检测[J]. 刘燕德,胡军,欧阳玉平,朱丹宁,韩如冰,肖怀春,吴明明,孙旭东.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9)
[4]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活性米品质检测研究[J]. 张艳哲,于洁,王磊,王彦宇,刘成海,郑先哲.  农机化研究. 2016(08)
[5]蓝莓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近红外无损检测模型的建立[J]. 刘小路,薛璐,鲁晓翔,张鹏,陈绍慧,李江阔.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07)
[6]近红外光谱技术识别沾化和陕西冬枣产地的研究[J]. 陈璐,谷晓红,王文博,张丙春,范丽霞,赵平娟.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3)
[7]2015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刘蔚楠,万忠,甘阳英,胡建广,尹艳.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3)
[8]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结合神经网络检测小麦蛋白质含量[J]. 赖立群,麻望琼,陈华才.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5(01)
[9]鲜食甜玉米粒多糖含量检测方法研究[J]. 张康逸,路凤银,宋范范,崔满满,康志敏.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1)
[10]我国甜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晓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10)

博士论文
[1]中国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验产量与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D]. 刘萍.扬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用于中药材定性定量分析的近红外指纹图谱研究[D]. 孙丽英.中南民族大学 2008
[2]普通玉米籽粒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方法及遗传规律的研究[D]. 刘新香.河南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29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29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