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生态种养产出量及经济效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20:32
[目的]为研究不同模式下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蟹种养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辽粳401为试验材料,利用稻蟹种养传统模式(M1)、稻蟹种养优化模式(M2)2种模式及行株距为30cm×16cm(S1)、30cm×18cm(S2)、30cm×20cm(S3)3种移栽密度,分析不同处理下的水稻产量、河蟹产量、河蟹规格及稻田效益。[结果]传统模式在30cm×18cm移栽密度下2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最高的1.075 69万kg/hm2、1.053 36万kg/hm2;优化模式下,大于100g的雄蟹、雌蟹的数量及规格均高于传统模式,其中在30cm×18cm(S2)、30cm×20cm(S3)数量、规格较高;优化模式下18cm株距密度综合效益分别为2017年最高的5.398 54万元/hm2、2018年次高的5.195 86万元/hm2,这来源于相对较高的稻谷产量和河蟹收益,而河蟹收益主要由雄蟹大于100g收益和雌蟹小于100g收益两部分组成。[结论]稻蟹种养优化模式采用30c...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传统稻蟹生态种养模式(M1)
图1 传统稻蟹生态种养模式(M1)分别于2017年5月18日、2018年5月20日移栽,螃蟹于移栽前10d投放试验田,选用久保田6行高速SPV-6CMD乘坐式水稻插秧机插秧,为保障河蟹生长发育所需环境、降低水体内NH4+浓度,试验区内施肥量较当地正常移栽减少30%,即稻田旋地时一次性施入1 050kg/hm2稻田种养专用肥料(N ∶P ∶K=20 ∶7 ∶9),中后期不再施肥。
2018年茎蘖数较2017年略有增加,M1、M2模式茎蘖数均为抽穗期最高,且各生育期均为S1>S2>S3的规律,抽穗期分别为459.5万/hm2、456.3万/hm2、453.4万/hm2,成熟期分别为387.3万/hm2、386.5万/hm2、386.4万/hm2,说明适当的降低密度仅在营养生长期影响水稻茎蘖数,对生殖生长期分蘖数影响较小,未对成熟期有效穗造成显著性差异。2.1.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水稻加工环节成本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成龙,陈晨,秦诗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1)
[2]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郭海松,徐冠洪,刘其根.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9(06)
[3]北方稻蟹共作对水体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J]. 王昂,戴丹超,马旭洲,牟群,于永清,吕为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3)
[4]洱海流域稻鸭共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崔荣阳,刘宏斌,毛昆明,毛妍婷,陈安强,雷宝坤.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7)
[5]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化肥农药生态减施技术应用[J]. 孙富余,田春晖,孙文涛,于凤泉,于永清. 农业经济. 2019(01)
[6]湖南不同季别稻作系统的生态能值分析[J]. 周江,向平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18(23)
[7]3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寇祥明,谢成林,韩光明,张家宏,姚义,王守红,王桂良,唐鹤军,朱凌宇,徐荣,毕建花,吴雷明,陆佩玲.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03)
[8]水稻种植示范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纳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沙洋县问卷调查的分析[J]. 魏莉丽,吴一平,习斌,马朝红,徐志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9)
[9]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J]. 李艳蔷,晏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5)
[10]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与机制[J]. 王强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5)
本文编号:3336846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传统稻蟹生态种养模式(M1)
图1 传统稻蟹生态种养模式(M1)分别于2017年5月18日、2018年5月20日移栽,螃蟹于移栽前10d投放试验田,选用久保田6行高速SPV-6CMD乘坐式水稻插秧机插秧,为保障河蟹生长发育所需环境、降低水体内NH4+浓度,试验区内施肥量较当地正常移栽减少30%,即稻田旋地时一次性施入1 050kg/hm2稻田种养专用肥料(N ∶P ∶K=20 ∶7 ∶9),中后期不再施肥。
2018年茎蘖数较2017年略有增加,M1、M2模式茎蘖数均为抽穗期最高,且各生育期均为S1>S2>S3的规律,抽穗期分别为459.5万/hm2、456.3万/hm2、453.4万/hm2,成熟期分别为387.3万/hm2、386.5万/hm2、386.4万/hm2,说明适当的降低密度仅在营养生长期影响水稻茎蘖数,对生殖生长期分蘖数影响较小,未对成熟期有效穗造成显著性差异。2.1.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水稻加工环节成本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成龙,陈晨,秦诗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1)
[2]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郭海松,徐冠洪,刘其根.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9(06)
[3]北方稻蟹共作对水体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J]. 王昂,戴丹超,马旭洲,牟群,于永清,吕为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3)
[4]洱海流域稻鸭共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崔荣阳,刘宏斌,毛昆明,毛妍婷,陈安强,雷宝坤.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7)
[5]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化肥农药生态减施技术应用[J]. 孙富余,田春晖,孙文涛,于凤泉,于永清. 农业经济. 2019(01)
[6]湖南不同季别稻作系统的生态能值分析[J]. 周江,向平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18(23)
[7]3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寇祥明,谢成林,韩光明,张家宏,姚义,王守红,王桂良,唐鹤军,朱凌宇,徐荣,毕建花,吴雷明,陆佩玲.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03)
[8]水稻种植示范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纳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沙洋县问卷调查的分析[J]. 魏莉丽,吴一平,习斌,马朝红,徐志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9)
[9]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J]. 李艳蔷,晏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5)
[10]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与机制[J]. 王强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5)
本文编号:3336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368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