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的年际间稳产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5 11:2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农民管理习惯的传统模式(T1)、不计肥水和人工等的投入并以此获得高产的高产模式(T2)和优化种植密度、播期、肥水管理运筹的高产高效模式(T3)三种种植模式,于2012年10月-2016年7月连续四个小麦生育季定位试验,研究了年际间的光、温、水等气候因子分布差异、年际间不同种植模式氮磷钾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与相关因子的关联性,从产量形成和群体构建方面阐明并分析了高产、高效、稳产栽培模式。本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生育季积温、辐射、降雨等气候因子差异分析对本试验连续的四个小麦生育季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发现,2012-2013生育季内总体积温较低,全生育期总积温数比其他生育季平均低6.66%,但是在孕穗-开花期积温比其他生育季平均高13.56%,且该年度花后积温较少,同时发现2012-2013和2015-2016生育季均出现了极端低温,且-10.00℃以下的极端低温天气分别达到了15天和10天,而2015-2016生育季内的花后最高温度较低。对四个小麦生育季的光辐射进行分析发现,2012-2013花前光辐射较多,比其他生育季花前...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积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2.2 光辐射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2.3 降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2.4 冬小麦对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1.2.5 冬小麦对水分的消耗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1.2.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其茎蘖穗比例的影响
1.2.7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光能截获、光合同化、干物质分配分析
1.2.8 栽培调控对冬小麦高产、高效、稳产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群体大小
2.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2.3.3 叶面积指数
2.3.4 光能截获率与截获量
2.3.5 群体净光合速率
2.3.6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
2.3.7 土壤含水量
2.3.8 土壤贮水消耗量、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3.9 灰色关联度分析
2.3.10 气象数据测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生育季气候因子差异性分析
3.1.1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积温差异性分析
3.1.2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光辐射差异性分析
3.1.3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降雨差异性分析
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其利用分析
3.3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水分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3.3.1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耗水量及耗水比例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水分利用效率的的差异性分析
3.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3.4.1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例分析
3.4.2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年际间最大分蘖穗与成穗率的差异分析
3.5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光能利用过程分析
3.5.1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叶面积指数
3.5.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冬小麦光能截获率的差异性分析
3.5.3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截获量的差异性分析
3.5.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年际间群体光合速率的差异性分析
3.6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稳产性分析
3.6.1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与各影响因子关联度大小的比较
3.6.2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与各因子相关性的比较
3.6.3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的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4.1 年际间气候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4.2 不同模式下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利用率的差异性分析
4.3 不同模式下水分消耗及其利用率的分析
4.4 不同模式下群体结构稳定性的分析
4.5 不同模式下年际间光能利用及其分配过程的分析
4.6 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差异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传兴,王月超,代兴龙,张宇,李华英,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6)
[2]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王月超,李传兴,代兴龙,周晓燕,张宇,李华英,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9)
[3]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影响[J]. 张娟,武同华,代兴龙,王西芝,李洪梅,蒋明洋,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4]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J]. 李华英,代兴龙,张宇,王月超,李传兴,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3)
[5]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2015(01)
[6]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J]. 丁锦峰,杨佳凤,訾妍,封超年,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1)
[7]增温对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的试验研究[J].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 气象学报. 2012(04)
[8]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J]. 周羊梅,顾正中,王安邦.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5)
[9]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 蔡剑,姜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9)
[10]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王玉杰,王永华,韩磊,张秋丽,胡卫丽,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博士论文
[1]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栽培模式研究[D]. 徐海成.山东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44461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积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2.2 光辐射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2.3 降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2.4 冬小麦对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1.2.5 冬小麦对水分的消耗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1.2.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其茎蘖穗比例的影响
1.2.7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光能截获、光合同化、干物质分配分析
1.2.8 栽培调控对冬小麦高产、高效、稳产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群体大小
2.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2.3.3 叶面积指数
2.3.4 光能截获率与截获量
2.3.5 群体净光合速率
2.3.6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
2.3.7 土壤含水量
2.3.8 土壤贮水消耗量、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3.9 灰色关联度分析
2.3.10 气象数据测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生育季气候因子差异性分析
3.1.1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积温差异性分析
3.1.2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光辐射差异性分析
3.1.3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降雨差异性分析
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其利用分析
3.3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水分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3.3.1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耗水量及耗水比例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水分利用效率的的差异性分析
3.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3.4.1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例分析
3.4.2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年际间最大分蘖穗与成穗率的差异分析
3.5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光能利用过程分析
3.5.1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叶面积指数
3.5.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冬小麦光能截获率的差异性分析
3.5.3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截获量的差异性分析
3.5.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年际间群体光合速率的差异性分析
3.6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稳产性分析
3.6.1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与各影响因子关联度大小的比较
3.6.2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与各因子相关性的比较
3.6.3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的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4.1 年际间气候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4.2 不同模式下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利用率的差异性分析
4.3 不同模式下水分消耗及其利用率的分析
4.4 不同模式下群体结构稳定性的分析
4.5 不同模式下年际间光能利用及其分配过程的分析
4.6 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差异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传兴,王月超,代兴龙,张宇,李华英,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6)
[2]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王月超,李传兴,代兴龙,周晓燕,张宇,李华英,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9)
[3]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影响[J]. 张娟,武同华,代兴龙,王西芝,李洪梅,蒋明洋,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4]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J]. 李华英,代兴龙,张宇,王月超,李传兴,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3)
[5]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2015(01)
[6]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J]. 丁锦峰,杨佳凤,訾妍,封超年,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1)
[7]增温对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的试验研究[J].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 气象学报. 2012(04)
[8]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J]. 周羊梅,顾正中,王安邦.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5)
[9]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 蔡剑,姜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9)
[10]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王玉杰,王永华,韩磊,张秋丽,胡卫丽,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博士论文
[1]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栽培模式研究[D]. 徐海成.山东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44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444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